市场机制挑战学科发展的案例分析


上一篇博文已涉及到市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影响,本博文提供一个案例。市场可以分为校外市场(如经济和企业需求)和校内市场(学生自由选择市场)。内部市场即受到外部市场的影响,受到学生为谋取一个好职业等功利倾向的影响。那种认为不为学生选择的学科就没有价值、是学科教师水平不行、赶快淘汰的看法,是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

市场机制冲击学科专业案例分析——

 

学生自选专业?效果如何?

 

 

   学生自选专业?效果如何?这样的校内市场机制会对高校内的学科产生怎样的影响?

 

   设若有这样一所高校,学生进校后不分专业。学习一年公共课后自选专业。在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不选择表面看来热门的好就业或将来经济效益好的专业。避免学生向某些专业拥挤的办法是什么?最好通过第一年的学习考试。这样,成绩好的学生选择的机会就多一些,与此同时,也能激发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

于是,大学内好的专业和学院学生爆满。边缘学科和就业前景不好的学科失去了学生,或聚集了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了。

于是,历史、教育学院存在不下去了。

于是,数学、物理这些老而难学的学科学生少了,或生源质量不行,或考试有大量学生不及格。一些学生抱怨不得已进入了自己不喜欢的学科专业。这些又进而影响到学风,影响下一年的招生,学生自然越来越少或越差。保不准下次淘汰的就是这所学院。外语学院、音乐美术又有自己的特点,有些学院从入校开始就需要专业训练,专业老师反映不宜入校后自选。有些专业聚集了某些特质的学生,如女生偏多。

一些外省招入的学生在选专业的考试竞争中有竞争不过人口大省山东省的学生。于是在选专业中也失去了一些优势。那么愿意从入学就想固定专业的外省学生下一年报考就有顾虑,学校生源的多样化就会受到影响。

正向国家改革一样,政府、市场需要协调。学校内部的改革也需要协调。人性是多样的,人的需求和发展也是多样的。需要正确的引导。引导的措施又在哪里?搞不好,会不会把一所大学改革成实用专科培训学校?

于是,某些学院又恢复了单独招生。

 

相关链接

从山东理工大学分制改革 看学分制的利弊

 

   新华网 (2004-04-28 11:38:18) 来源:光明网

 

   本期提示:山东理工大学实行学分制改革,学生一年后可自主选择专业。实践证明,这种做法较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有了新的动力。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热门专业更热,冷门专业更冷。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学科专业冷热不均的现象,在教育改革中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2002年山东理工大学实行了学分制改革,他们以学生为主,实行选课制,允许学生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选课,给学生充分机会熟悉各个专业,进而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一年多来,他们的改革情况怎样 记者进行了采访。

    改革:彰显以人为本

    山东理工大学教务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大一,我校每个专业都开一门《学科导论课》,介绍这一专业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个专业的情况。然后再经过两次选择才最终定下自己的专业,可以说学生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现在老师普遍反映大一的学生学习氛围浓厚,不及格率降低。同时学分制改革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法学院2002级学生陈旭说一进大一,我们就感觉压力很大,基本每天都去上自习,经过努力,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法学院。

    不少教师反映,学分制改革后,老师的压力大多了。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 学生根据教学质量给老师打分,分数低的就会被亮红黄牌,甚至是调离工作岗位。另外就是要保专业、招生。因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和专业,老师教学质量差或者竞争性不强的专业,就会没人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励教师队伍不断学习进步,提高教学质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山东理工大学的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给了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空间,他们可以在两年的时间里思考、判断自己更适合干什么,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理想专业。有专家表示,学生进校两年内先接受基础的通才教育,然后再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这种淡化专业的倾向,构建了一个文理大平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大更广的空间。

    该校的一位中层干部告诉我们:国外的一些大学不乏不分专业、实行文理招生的,不过我们是借鉴了他们的理念。这种文理招生的方式在教学理念上是一个趋势,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进步。

    试验:凸显尴尬局面

    然而,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问题。学分制改革是一项以学生为本的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院系。而学生作为一个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群体,其选择很大程度上还是依据社会及教师的导向,这就难免会产生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冷门专业。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示自己的兴趣在法学、经济等热门专业”,而历史、矿物资源等冷门专业则很少有人问津。

    对此,该校教务处的一位负责人说:对于所谓的冷门专业,学校将其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发展前途、但目前还不太热门的专业。对于这类专业,学校鼓励院系加强自身建设,并把院系经费直接与学生数量挂钩,以此来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另一类是就业前景确实不很好的专业,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学校当年就直接停招这些专业,决不为了保留专业设置或保住教师的饭碗而硬性地分配学生。目前,学校已经暂时停招了很少有学生报考的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并将历史文化学院撤并到文学院;而对于那些相对较热的专业,学校正准备把步子迈得更大一些,将根据学生的喜好兴趣,扩大一些专业的规模。

    这样一来,专业出现了冷热两重天现状。对此,有的老师和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赵小稚教授分析说:学分制改革实施以来,‘几家欢喜几家愁’,由于院系经费直接和学生人数挂钩,因此,我们这种相对较冷门的专业就非常发愁。问题不仅限于此,由于主要按学习成绩来划分院系,因此,不同院系的学生就产生了差距。比如分到我们院系的学生,60%的人数学、外语不及格,这就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专业也在逐渐萎缩。在谈到停招的矿物资源工程专业时,赵教授忧虑地说我们院有一些办了几十年的老专业,在山东省也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专业资源积累扔了太可惜了。

    对于学校将历史文化学院撤并到文学院的做法,文学院杜院长表示:冷热门专业的问题绝不是大文大理带来的,过去是一种隐性存在,而大文大理不过让其显露出来。并分析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不断繁衍、薪火相传,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任何时候,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同时,学分制改革也带来了一些教学管理上的问题,原历史文化学院的翟元慧同学告诉记者自从并入文学院以后,同学们都没有了归属感。有的老师也谈到,学分制改革后,最大的难度是学生的管理问题,以前都是院系、班干部协助,现在学生归属感不强,逃课现象怎么控制 还有就是作业的收发问题,都要老师重新采用新的方法进行管理、教学。

    专家:要积极、正确引导

    实际上,文理招生的制度改革并不是改革的初衷。多年来,我国的大学招生实行填报制”,考生对志愿的选择很迷茫,而当前学生入校直接进入专业领域的做法,也使得学生的知识单一化,进而形成了单一直线化的行为方式,这种情况下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整体性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然而,现在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又对人才提出了更多要求,知识面宽广与多种能力并存成为衡量新时代人才的标准。这样,传统的高等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学分制改革所带来的问题,要从战略角度考虑,把眼光放远。大学要真正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打破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不合理限制,为学生的兴趣与个性提供足够的成长空间。此次改革实际上就是以人才为主,注重学生个性培养的一种表现,而山东理工大学的大文大理招生,则是把步子迈得更大了一些。

    有关人士还指出 其实,国外的很多大学是不分专业、实行文理招生的,我们国家不过是借鉴了那些理念。这种文理招生的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进步。

    教育界有关专家表示,学分制改革不应走向另一个极端,学校是给了学生选专业的自由,但在学生选专业的指标上,则应采取措施对其加以适量控制,并大力呼吁,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不应短视,特别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行动起来,给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群体以正确引导,同时采取措施保护目前处于弱势的专业与群体。(记者/赵秋丽 特约记者/李志臣 通讯员/牛凤田)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4-04/28/content_14449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