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结构与政治变迁的几点思考


  关于社会结构与政治变迁的几点思考

                刘旭*武汉大学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社会结构的具体内容,并着重分析了社会结构对政治变迁的影响机制。提出示社会力量结构的变化引起政治变迁,而非社会力量本身;经济因素一般通过社会结构间接影响政治变迁;特定社会力量要求的政治变迁本质上是政策变迁;政治变迁的合理方向是有利于集团性政治吸纳的参与制度化。

  关键词:社会结构政治变迁政治吸纳

  结构主义是比较政治学中的重要思想流派,政治变迁也是比较政治学的核心概念。结构主义者试图用结构来解释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这必然遇到现实的障碍,但是结构主义还是有着很强的说服力。所以,在此仅仅将结构限定为社会结构,即社会力量结构。在比较政治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恐怕要说是政治发展,但是政治发展有着强烈的偏好特点。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很难清楚的将某种政治变化界定发展。于是在此采取了一个更中性的概念——政治变迁。以下是对二者相互关系的几点思考:

                                                                  一

  社会结构就是社会不同力量或内容的基本分布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阶级结构为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阶级结构就是根据人们不同的经济状况,可以将社会中的人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及相互关系即社会阶级结构。因此,社会结构也可以叫做社会力量结构,特定力量的内容包括:人数、财富、知识、自觉性、组织程度等。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社会划分方法,因此社会结构的内容是纷繁复杂的,难以穷尽。在此,仅涉及几种对政治生活影响比较大的进行社会结构。

  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引起政治变迁的情况在工会组织的发展中最为显著,随着工业化进程,在资产阶级壮大的同时,工人阶级也不断壮大,不仅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自觉程度和组织程度越来越高,西方国家中工会在政治体系中的发言权的扩大以及工党或社会民主党的壮大便是这一结构变化的集中体现。

  民族结构方面,南联盟的混乱和最终解体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力量对比的变化引起的。语言结构方面,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的自治以及其对自治权不断提高要求就是很好的例证。年龄结构方面,根据亨廷顿在《第三波》中的介绍,许多第三波国家的民主化与新青年群体的壮大有着紧密的联系。宗教结构方面,英国历史上的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的斗争和力量对比的变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英国君主继承制度。

                                                                   二

  特定的社会力量并不是政治变迁的决定性力量,而是社会力量结构变化决定政治变迁。人们总是强调中产阶级对于政治民主化的种种促进作用,但是中产阶级即使真的具有人们所说的那些有利于推进民主的阶级品质,也并不必然会促成民主化,而必须要在中产阶级在社会结构中占有特定的地位,获得一定的发言权之后才能有力的推进民主化。而且特定阶级在现代化国家中所起的作用并不代表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在政治变革中,中产阶级并不必然会会采取温和立场,以法国大革命为例,采取温和立场的是大资产阶级,而非代表小资产阶级的雅各宾派。

                                                                三

  经济发展的确会引起政治变迁,但是经济发展一般不会直接导致政治变迁,而是需要有一个过渡,即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力量结构的变化,力量结构的变化要求政治制度调整。物理学中的常识是运动必须有力来推动,力来自于势能,即不同方向的力之间的差距。政治变迁也是一样,它需要社会力量的推动,这种力量来自于经济地位提高而政治地位尚未随之提高的群体。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地位迅速上升的资产阶级对自己第三等级的地位不满,并要求进行变革。

                                                              四

  寻求政治变迁的社会力量并非必然憧憬新的政治制度,或许根本就对所谓新的政治制度没有概念,他们所直接需要的是有利于自己的经济和政治政策。如果就政府可以在旧的制度环境下满足其政策需求,它便和可能不会采取变革行动,甚至会对政府表示支持。同样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力,在英国国王对抗教会,试图集中权力的过程中,采取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国王与新兴资产阶级结成联盟以对抗旧贵族和教会势力。但是随着国王权力的过度扩张,他的各项政策已经危害到资产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便成为反抗君主的先锋,因为他们需要限制君主权力并推行更自由的市场经济政策。换句话说,某项政治变革的实现,并非是变革者的主观诉求,而是由于此一制度变迁最有利于推行有利于变革者的政策,即政治变迁仅是手段,不是目的。

                                                             五

  如果以稳定作为首要价值的话,政治发展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制度化,即增强对阶级结构变化的适应能力,或者叫做政治吸纳能力。特定社会力量的出现或力量增强都会对政治参与提出新的要求,而政治制度化便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核心途径。政治参与过程便是政策参与过程,有了适当的政治参与,该社会力量也就被吸纳进了政治体系,成为体系的支持力量。金耀基曾提出“行政吸纳”的概念,但此处并非简单的将精英吸纳进政府,而是将特定社会力量吸收进政策参与过程,所以可以称之为“政治吸纳”。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社会中的政治吸纳绝不可局限于对精英个人的吸纳,更重要的是对新集团的整体的吸纳。众所周知,教育水平和自觉程度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而提高,这使得知识精英和经济精英与普通民众的差距越来越小,普通民众的个人行为能力越来越强,集团的组织性越来越强,所以前现代社会的简单的政治吸纳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政治稳定需要。就目前的普遍情形来看,制度化的政治参与似乎是大规模政治吸纳的流行方式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美]塞谬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美]塞谬尔·亨廷顿.第三波[M].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该文发表于《法制与社会》2008年04期

  *作者简介:刘旭,男,河北保定人,1984年生,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湖北武汉430072。

  联系电话:15827503475;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