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刊于《现代家庭》2004年第12期A)
Gothic & Lolita、Wrist Cut、Over dosages….这些在我们听来十分陌生,甚至有些骇人的字眼,在彼岸东瀛不少女孩子的眼里却已成为一种时髦。一股自甘沉沦,自我麻醉,以自残方式来发泄内心郁闷的风气正在侵蚀着日本少女的心灵。
颓废之风在日本少女中盛行
“圣地”一如往常般地热闹。在东京明治神宫前的神宫桥上,每到周末,就有一群打扮奇特的女孩子在这里聚会。她们的服装大多以黑或白色为基调,装饰针织花边、缎带,不少人还佩戴十字架、骷髅、棺材等小饰件,给人以晦暗、不羁、另类的异样感觉。这些穿着标新立异的女孩还有一个共同的嗜好,就是用刀自残和过量服药。
用刀片割手腕,就像老改不了的咬指甲的恶习一样
在市区一所私立高中念三年级的SUMIRE是这里的常客。只要是不去学校的日子,她就会戴起唇环,穿一身白色的连衣裙,背上还不忘饰上纯白的像天使般的羽毛。衣服和羽毛是她央求母亲照着《Gothic & Lolita Bible》等杂志上的式样做成的。
“我的这身打扮是十分招人注目的。” SUMIRE十分满意母亲的“杰作”。到了周末,她必定要离开远在神奈川县的家,到她们的“圣地”去聚会。在神宫桥的桥头,SUMIRE同去年夏天在自己喜欢的“视觉系乐队粉丝网”上认识的女孩IZURI总有说不完的话。16岁的IZURI正在一所专业学校攻读,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印刷美术设计师。
两个人都有自己用手机制作的个人网页。SUMIRE的网页是全黑色的底色上配有这样一行字:succubus,意思是“与睡眠中的男人交欢的女人的梦魔”。其下还有说明:遇见噩梦,会聚于噩梦……活在梦中的现实中的人们。
其遣词显然是出自那本风行一时的《恶魔辞典》,行文的文体也是模仿日本的明治宪法。
IZURI的主页画面是一个黑色的后背上在滴着血,边上是一行“毒杀、射杀、杀人动机”之类的文字。IZURI 喜欢看尸体的照片,念小学的时候她最爱看的一本书是《完全自杀手册》。
“不过,我自己倒并没想过要去见死神。怎么说呢,就是有些喜欢,甚至想过要去组织这么个团体。”IZURI 说。
“我也是。不过我总认为自己是个有才华的人。” SUMIRE很有自信地补充说。她曾在国立大学附属小学、中学读书,学过声乐、绘画,还在一次会演中得过奖。就是现在读高中,她也从不迟到和缺课。
只是,这两个人常常会用刀片割自己的手腕,就像老改不了的咬指甲的恶习一样。
“那可是一种同痛哭一样的感觉。我在念中学的时候就去看过精神科,也曾一下吃了100片药片而神志不省。相比之下,还是割腕的损伤要小得多。在学校的影响也不至于很坏。毕竟我还不想毁掉自己的人生吧。” SUMIRE神情开朗口气轻松地说着这席话。
“肉体的疼痛远比心灵的疼痛要好受”
日本临床心理学医生矢幡洋曾在专业论坛杂志《世界》今年2月号上发表过一篇题为《在新受虐狂道路上发展的年轻人》的论文。论文分析了眼下正在日本一部分年轻人中蔓延的以“晦暗”为意向的独特的精神特性,并将其起名为“neo-masochism(新受虐爱好者)”。
矢幡先生注意到,来他的诊所诊治的人大多喜欢一些相类似的歌词,这些歌词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十分消极、晦暗。
“一开始读到这样的歌词,我就感到不解,怎么这么阴暗的歌词也会有人喜欢?这些年轻人举出自己喜爱的词曲作者,以此来寻找自己的知音,然后一起交往。”
音乐是一种相通的语言。“Mook”是在日本有类似爱好的年轻人中颇有声望的一个乐队,他们的唱片集的名称就是“葬讴”、“是空”等,曲名也都是“绝望”、“茫然自失”、“死块”之类的字眼。其中的一名歌词作者说:“歌词描写了人跌落到底层时的心情,要振作起来,体验那一瞬间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他在小学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在不同于常人的生活环境中,他对“丧失”的感觉特别敏感。那些歌词作品就是他在边“反刍”当年的感觉边写成的。
29岁的日本作家雨宫处凛也是喜欢穿一身少女们向往的另类黑衣,在她手腕上隐约可见数条自残留下的伤痕。她第一次用刀片割腕是在15岁的时候。“肉体的疼痛远比心灵的疼痛要好受。”当看见鲜血流出时,就觉得好象是蓄积在体内许久的东西被吐出一般的痛快。 她的小说《EXIT》就是以一群自伤者的自助团体为活动舞台,上演了一幕幕奇妙的风景。
“我又吃了药了!”自残者在网上炫耀自己割腕或过量用药的“战绩”。而在团体活动见面时也会历数自己又去看了几次精神科医生,相互交换病名和药物的信息。由于只有更过激和过分的行为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尊敬,所以相互之间都在暗中较劲。
作品中表现的内容都是雨宫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写成的。实际上,她也将自己用手机拍下的伤痕照片送上了网络,她加入的一个自助团体中,5年里已有5 个人死了,占了10%,而且她们都没有留下遗书。
“我想尝试一下非现实的体验”
“为什么会死?我想就连死者自己也不明白。他根本就没想到自残的结果会带来死亡。他不断地自残原本是想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关心,所以最后造成死亡其实就像是一次意外的事故。其实,越是自残的人对死是越缺乏本质的认识。他以为自己不论做什么都不会死,死是很遥远的东西。”日本专栏作家中森明夫曾经接到过一个22岁的女青年寄来的绷带包扎着自己的头部和手腕的照片。那是他刚刚出版了《东京艾利斯》以后的事。那女青年在附信中说:“我想尝试一下非现实的体验。”
《东京艾利斯》是一部多集书册,以故事带照片的形式披露了当今日本社会的现代少女参与“援助交际”、多重人格、自杀等现实问题。“自杀艾利斯”一集登载了用剃刀切割手腕时鲜血涌出的的照片和穿着白色连衣裙,胸口插着刀子鲜血淋漓的照片。尽管是鲜血淋漓,但女孩子还是睁大着眼睛,同现实中的死似乎相去甚远,那是一种像少女漫画中看到的戏剧性的优美的“死”。“她们想将自己头脑中描绘的死以视觉效果表现出来,美是前提,同现实的‘死’相去甚远。”中森说。
“因为找不到诉说痛苦的语言,他们就伤害自己的肉体”
日本临床心理学医生矢幡洋指出:“崇尚‘晦暗’的这些年轻人虽然着迷于让人联想到死亡的歌词、服装打扮和行为,但却没有死的强烈愿望。晦暗和消极只是在夸大显示他们的不幸和凄惨,是将她们结成一个共同体,形成亲密关系的绝对性的工具。”
作家雨宫处凛将这种夸张的时髦服装说成是“有种像要表明与众不同的好战的军服的感觉”。这种出格的打扮同割腕之类的自伤行为之所以会重合,“是因为两者都是将自己与社会割裂开来的道具,如果不这样表现自己的话,就会因自己不被众人注意而感到极大的不安。”
曾著有《佛事的哲学》等著作的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小泉义之认为,自残说到底终究是一种消极性行为,但他同时又将其说成是“与某些年轻人相符的生活技巧”。“抱有某种生存烦恼的年轻人因为找不到诉说这种烦恼的语言,他们就伤害自己的肉体。也许,在看到逐渐复原的肉体的力量的时候,便能稍许缓解心理痛苦吧。”
电影《PEEP“TV”SHOW》的主角就是闭门不出的少年和自甘沉沦的少女。出演女主角的朋友NAGOMI的演员AKIKO在现实生活中也曾经沉沦过,有过多次自残的经历。当夜深人静,悲从中来而感坐卧不安时,AKIKO觉得此时与其哭泣,还不如自残来得更省事、痛快。用哭的方法来排泄,明天一早浮肿的脸出不了门,而且也费时间,第二天说不定人会更加疲乏。所以有一段时间,自残成了她应付现实生活的一个手段。
当AKIKO在网上看到招聘出演沉沦少女的演员时便积极应聘。脚本中原本没有割腕的情节,但AKIKO却主动向导演提出要来真的。“当时真的很想在众人面前这么做。但当我在导演面前割破手腕时,得到的却是一声‘什么?就这回事啊’。”从此以后AKIKO就再没自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