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基金经理这一群体成为财经媒体关注的话题。其原因可能在于市场调整阶段公募基金糟糕的表现。的确,如今的基金经理虽说不至于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但和过往两年相比,的确是风光不再。但我想,不管是财经媒体还是投资者都应该客观地看待和认识这一群体。笔者通过实证分析,统计并归纳出当前基金经理这一群体的一些特征,供各方人士参考。本文的统计数据全部来自Wind资讯,时间截至2007年6月10日。对于同一人任职多只基金的情况,我们分别进行统计。
基金经理的性别、年龄与教育背景
根据统计,561位在任的基金经理中,489人为男性,占全部基金经理数量的87.17%;72人位女性,占12.83%。这一比重在过去三年中没有显著的变化。
在公开信息中愿意披露自己年龄的基金经理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有8人,占2.56%;30-39岁的有246人,占78.85%;40-49岁的有58人,占18.59%。对比两年之前,40岁以上的基金经理的比重显著增加,而30岁以下的基金经理的比重有所减少。而立之年依旧是基金经理职业的黄金年龄段,无论是经验还是精力都适合承担高压力的投资管理工作。
从基金经理的教育背景看,拥有博士学位的基金经理有74人,占13.24%;拥有硕士学位的有439人,占78.53%;本科学历的有46人,占8.23%。对比两年之前,博士学位的基金经理的比重在增加,公募基金经理职业对于教育背景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这一点和私募基金有很大的不同。
在任职满一年的215位基金经理中,196人跑赢了业绩比较基准,19人跑输业绩比较基准,这些基金经理任职以来平均超越基准的年化收益率为11.38%。也就是说,国内公募基金经理平均每年跑赢市场11%。这样的结果可能会给基金投资人一些安慰,同时也说明取得超额收益能力依然是基金经理任职必备的基础性条件与要求。
我们再按照基金经理的性别和教育背景统计,男性基金经理平均超越基准的年化收益率为15.47%,女性基金经理平均超越基准的年化收益率为7.64%,男性基金经理总体业绩好于女性。博士基金经理平均超越基准的年化收益率为15.57%,硕士基金经理平均超越基准的年化收益率为15.11%,本科基金经理平均超越基准的年化收益率为1.46%。学历与基金经理业绩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基金经理跳槽频繁一直是媒体批评的焦点。而最新数据显示,这一现象并没有得到改观。
全部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时间为451天,即15个月,较前两年的18个月进一步缩短。全部基金经理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三位基金经理是大成债券基金的陈尚前、华宝兴业宝康债券基金的王旭巍,海富通精选股票基金的陈洪,任职时间分别为1825天、1792天和1754天。50%的基金经理任职时间在1年以内。这一数据表明国内基金经理的流动性依然较高。基金经理离任加速特别是从业经验较为丰富的老牌基金经理的离职意味着公募基金行业积累人才流失加快,这可能加大基金业绩波动概率。
根据统计,27.98%的基金经理是首次担任这一职务,而20.32%的基金经理有管理4支以上产品的经验。曾经管理产品数量最多的两位基金经理是信达澳银领先增长基金的曾昭雄和汇丰晋信龙腾基金的林彤彤。两位基金经理分别管理过9只和8只产品。不过,83.16%的基金经理在目前的职位之前没有在其他基金公司担任过公募基金经理。而任职基金公司数量最多的两位基金经理是信达澳银领先增长基金的曾昭雄和长盛动态精选基金的宋炳山。这一方面表明上述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经验丰富,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的跳槽过于频繁。从这个角度来说,“曾昭雄们”并不是称职的基金经理。
根据银河证券的研究,相对于基金经理本身的工作经历而言,基金经理在某一只基金上的持续任职稳定性对业绩的积极影响作用更为明显。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盲目跟随地明星基金经理,频繁转换基金品种并非明智的投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