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抛下数十名学生,临“震”先跑的毕业于北大的都江堰市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后在一篇博文中宣称“在生死抉择瞬间,只有为了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范跑跑没白跑,加上凤凰卫视和网站等传媒地跟进,范跑跑“声名”如日中天。但在强大社会道德伦理的围堵下,近日他终于“彻悟”,称为自己的“跑行”感到“良心不安”。(
不自觉中,我觉得脸上此时又红了一次,即便我不是一名站在三尺讲台上人民教师,一名可以让讲台下数十名学生可以信赖和依赖的“精神领袖”。因为,我除了感受到范跑跑出言冷峻与辨才出众的外显信息之外,根本体味不出当今中国最知名大学北大所育学子应具的人文苍生情怀。虽然范跑跑这种敢于自剖内心路径的举动很真实,但却真实得让人哑然,一举击中了当前中国人文道德教育体系设置上的那块软肋。
近年来,我国教育“重智轻德”的倾向愈来愈明显。只要有才华,思维敏捷,即便道德观与价值观低化或扭曲,甚至到了连启码的人伦纲常都可以丢弃,这样的“怪才”照样可以一路赚回怪诞的哟喝声和猛增的点击率。出现这种“智力上坡、道德滑坡”的社会现象,根源还是教育培养理念上的部份偏失,导致了教育体系的土壤层已出现“道德盐碱化”趋势。由于这层固化的土壤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人文情怀地“培松”,便使那些极端私化的生命意识在脚下抹油中先跑之后,仍然可以占据直播间的辩论高台位置。
在这层脆弱而迷惘的人文道德教育思维笼罩下,不仅校园里大师难有“冒”出之日,而且一个大学毕业生基本的报恩情怀、护小尊老的人伦纲常都可以一“震”决堤。而急功近利、仰仗名流、浮躁短视、明哲保身、自命不凡等思潮便会趁虚恣意侵入校园,便会占据着学子们原本混沌不清的思维空间,去拽下那根应具的道德标尺。所以范跑跑所坚守的心灵真实貌似理性,但却是一种可怕得透着飕飕寒气的背离社会苍生的一种私化理性;诚实无错,但如此沾沾自喜于这种矮化的“诚实”,却是往社会转型期道德价值构建疲乏的伤口上撒盐。
实际上,范跑跑作为曾经的北大学子,理应知晓北大之 “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敬业和世代责任的人文精神高标,这种情怀一直是众多北大学子和国人引为自豪的。正视当今人文教育核心精神的失衡,不是继续搜寻理性而虚幻的辩论中的那些“光鲜”语句,也非继续让范跑跑与媒体跳着妖艳的贴面热舞,而要尽快找到我们偏失了教育精神和教育公共理念中的问题来,才有机会和智识去面对和改进。这种求实、求真的精神,是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份历史责任和现实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