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在同谋会论道对话


 

根据同谋会52日讲课笔记整理      

主讲人:终南先生(李海波)    整理人:若水

 

[泪苦谪灭]小弟对群还有…… 诸位老大都忙于在群中呼喝招呼,这个近来如何,那位心情愉快?所谓学术交流,智术结晶,小弟实在无法从诸位老大的言语中窥看,所以心中骄躁无奈。

所谓新来的,为什么要进同谋会?自然是为了同谋群策。前辈们老而弥辣,后辈们也能彰显后劲。

所以再有空闲的时候,还请诸位老大、老老大们,能够多多提携我们。所在高度不同,看到的风景各不同……但是我希望持有经验的长者,能够在更高处低头看看后进者……  

[终南先生]呵呵,就策划而论策划,那没任何意义。这些话,我们都可以从死板的教科书中获得,又何必浪费彼此的时间,再一次谈论教化呢?

真正的策划与智谋,应该随时都在生活中得以体现。

[泪苦谪灭 ]大概我们这一流,到底功利性强了些,多多包涵!

[终南先生] 很正常。其实你学过商务策划,很多道理都知道。没必要再在同谋会中,按照框框与教条来讲。

我们唯一要做的关键之处,在于将这种所谓的“道”与智慧,在生活中得到运用和体现。融入其中,忘记策划

[泪苦谪灭] 我刚刚通过认证考试,听了群主的言语,觉得很是有道理。但是,道理人人都可以说是很明白 ,但是真正贯彻渗透到自身而流于外象,这样的境界真的很难啊!

[终南先生] 学问,要善于“走入”,更要善于“走出”。

走入是入门。但是如果只知道一昧进入,就会最终进入死胡同而难见天日,所以许多学者教授、专家权威,最终几乎都成了书呆子和精神病。

人做学问,首先要入门。不入门,焉知门内的精彩和玄奥?这是需要一种投入和献身精神的。但是,入得其门,睹见门内的精华后,就需要走出了。这个“走出”,就是走出书本、走进生活,脱离学术的框架思维,而达到“上善若水”的无成形无常势的境界,达到圆融万事万物而可圆可方的境界。

所以,我们看神仙书、历史书,如姜尚、李靖之类大谋略家,初时都是“进山修道”,学成之后,师父总是会让他“下山”。

这个下山,是一个比喻。其实哪里需要什么“山”呢?这就是一个走出“门”的过程,去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的过程。

人生本来就极其短暂,学了大道,有了智慧,腹藏良谋……不下山去运用,不去有做有为,岂不是最大的浪费?最大的遗憾?

学修“道学”,初时要求“得道”,既而要求“道用”。得道之后,就要掌握道的规律,利用道的力量,去“替天行道”、“代天宣化”。

所以儒家善于守成,多出忠臣。文死谏,武死战……沉稳有余,而灵活不足。而道家善于创新,“知时盗机”。时不至,则韬光藏智,没身而已。时来运转,则顺势而为,可为帝王师。所以道家多出治世之良臣。而一旦功成,则激流涌退,潇洒转型。“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由进一步的英雄,回转到退一步的大英雄。

退之道,有大智慧!

[大脑壳]退一步才是境界呀!好多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说做不到……在我看来就是不明白。

[泪苦谪灭]由进一步的英雄,回到退一步的大英雄 ……终南先生的话,我懂。

[终南先生]你再去看看寺庙正殿,为什么高悬“大雄宝殿”的牌匾,你就知道真正的大英雄,在哪里了。

儒家之学,是臣民北面之术,讲究如何为臣为民,顺天顺君之道。而道家之学,是“君人南面之术”,其中,老子之学,为君学,所以我们看《道德经》一书,多出“候王应该如何如何”之语;庄子之学,则为真人之学。所以儒家之学,也叫“攀龙术”,道家之学,称“屠龙术”。

但是,世人只知道道家“无为”,却不知道“无为”的前提是“有为”,“无为”的后续是“无不为”。 只知道道家“不争”,却不知道“不争”的前提是“有争”,“不争”的后续是“天下莫能与之争”。

真正修道的人,求道的人,哪一个不是心怀天下,心系苍生呢?有哪一个不是大英雄大豪杰呢?人们常说,道家无为,是消极避世,是与社会发展不相符合的退步行为,这些人,以他们的浅薄见识,又哪里知道什么叫“道高德深”……

当年秦始皇带着仪仗队到处显摆的时候,张良年少势盛,血气方刚,效仿荆轲聂政之能,而独逞匹夫之勇,在博浪策划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恐怖暗杀”,向秦始皇“赞助”了一个重达60公斤的大铁锥。其举何其英雄?何其壮烈?在张良的人生规划中,这就是他的“有为”。

可惜,此次暗杀由于策划实施不到位而流产。此后,失时失意的张良,不得不流浪江湖,苟全其命。在这个时候,黄石老人痛惜其才,于是专门圯桥脱鞋“调戏”意在磨砺其“有为”“有争”之心,而进入“无为”“无我”之门。而此时的张良,一反常态,收敛性情,在圯桥被黄石公折腾一二十天,忍受了黄石公对他这个英雄近乎“侮辱”的行为。最后,经过黄石公的性格测试后,终于得以夜传兵法,并且告诉他:“时至,则可以为帝王师;时不至,则没身而已。”(《素书》)。这段历程,就是张良人生中的“无为”。

后来张良果然以谋者的身份辅佐刘邦一统天下位居“帝师”, 他的这段历程,就属于“无不为”,“无不为”也是“有为”,这个“有为”是为常人之所不为,实乃“大为”!

在功成名就后,张良领悟到“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的道理,最终高唱神仙歌,隐遁尘世而合于大道。

你们看《道德经》,如果不结合道家人物和故事,确实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因为老子本身是史官,他的“道德五千言”,都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从历史中总结、整理出来的。

如果我们善于“结合历史,融入生活”,那就非常容易有感悟了。这个感悟,就是“悟道”的过程。

[大脑壳]忍耐的是什么

[终南先生]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隐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必善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所不能行,为常人所不能为,故能创立常人所不能为之千秋功业!

苏轼《留侯论》曾经说过:“子房以盖世之材,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大丈夫忍得一时之气,可立万世之功,

[终南先生]好,听完这个故事,我们再回来理解和掌握《道德经》的精华,你就会发觉。道德经,理解起来就非常简单明了。他有一个万能的生成规律,即:

有为——无为——无不为;有争——无争——莫能争;有私——无私——成其私;有法——无法——无无法;自然——非自然——大自然……

道家讲无为,是在有为之后。道家讲无为,是为了更大的作为。道家讲不争,是在争过之后,因为道学是“帝王”之学,帝王本来就成功了,如果再执意争下去,必然走向“执则失之”。道家讲不争,是为了“天下莫能与之争”。如何“莫能与之争”呢,我们回头再去看《庄子》为赵文王论剑,看看“天子之剑”应该是如何的气象,就自然知道什么叫“莫能争”。

[大脑壳]这样就明白了。要想有为,必须无为?

[终南先生]要想有“大为”,必须“无为”,借“无为”而养其“势”、蓄其“能”、候其“机”。要想“无为”,必须“有为”,连“有为”都没经历过,你有什么资格进入“无为”呢?没有经历过“有为”而谈“无为”,根基都没有、认识都没有、感悟都没有,这只能是空谈虚论。

今天我们在“同谋会”这样的“论道”,是任何书本上都学不来的。“千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路上寻故交……”千两黄金都不肯卖。“道”,何其珍贵!所以圣人“被褐而怀玉”。但是,道为何人讲呢?“十字路上寻故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能在一起谈道、论道、学道、修道,都是一种缘分,都是道乡的故交……酒向知己饮,道与“故友”论。

[大脑壳]相当晕!到底是“有”先还是“无”先?

[终南先生]从人道来讲,是先“有”,这个有,是无知的有;再“无”,这个“无”,是进修进化与净化的“无”。最后再“有”,这个有,是“大有”的有。

从天道来讲,只有“无”,因为无中可以生有,无中含有万有。老天从来不说话,不指挥,不支配,但是天体循环,四季交替,一切都在有序进行。只有人逆反了天,破坏了这个规律,或者讲,破坏了生态与环境,大自然才“天发杀机”,对人作出相应惩罚。

天不言语,但人却尊敬天,特别是我们在危难时,想不通“道理”的时候,还会大呼——我的天哪!

(众人笑)

[大脑壳]你们笑什么?

[终南先生]吕洞宾祖师在《太乙金华宗旨》中说:古代传道讲道,师徒间讲到妙处,或者相视而笑,或者抱头痛哭……这种“妙”,这种“得”,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在佛教中也曾记载,当年释伽佛在灵山的一次法会中,讲到妙处,却有五千僧众退席。遗憾,那些僧众都不知道“妙”与“道”,都听不懂。

所以,道家的心传也好,真传也好,都是需要“心有灵犀”,然后再进入“心心相印”的。孙猴子学道法,菩提祖师在他后脑勺敲三下。猴子就悟到是叫他“半夜三更,从后门进入师父的房间求道”。这就是心有灵犀。

所以道家一直讲究时机,强调时势,所以在以前,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延续过程中,作为弟子,必须长期侍奉师父,通过对师父的尊敬与爱,通过自身“小我”与师父“大我”的和谐和投入,培养其“心灵相通”的感觉,而获得证悟。

只有你准备好了,师父才会将“道”作为礼物,馈赠与真传给你。

[泪苦谪灭]同学叫了几番走了,我始终没有走。这样精彩的对话,不知道能有几回见得。

[载荷]你将会经常见到滴。

[大脑壳]师父,如果今天晚上做一个总结,合成一句,是什么?

[终南先生]前半部分讲的道的生成三式,即有为——无为——无不为。可以简化为“三生万物”。

后半部分讲道家心传、时机、等待、玄妙,可以概括为“万法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