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一天到这座港城的电视台做实习记者,我就遇到了难题。主任问我想到社会新闻部呢,还是时政新闻部。我左右不定,陷入两难。主任见状就给我作了注解,他说:“前者更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但是比较辛苦;而后者呢,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是伙食问题基本可以解决。”我知道主任指的是时政部“饭局多”,他这么一点拨,我即时选择了后者。伙食问题对一个在外求学的穷学生来说绝对是个“老大难”,既然有饭吃,我又何乐而不为呢?常言道,人穷志短,如今看来,果真这样。这个惭愧的事情不提也罢,只说我因此有了与传说中的“饭局文化”“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我常想,“饭局”既然以“文化”冠之,必定有其一定的演化过程和一整套理论体系的,这得交由专家们去研究、概括和总结,我只是偶然间发现了与之相关的一些表面的东西(准确地说,是“饭局文化”的一些构成要素),并乐意将它们简单罗列出来,其中定有遗漏之处,还望各位看官帮着查漏补缺。
要素一,找位子。我之所以把它置于第一,是因为这个是关系到诸官能否吃得踏实、喝得愉快的重要环节。采访结束后,几辆小车以悬浮式的轻盈和速度驰往馆子,我提着沉甸甸的摄像机(这玩意儿像是一张通行证,或者是一张特惠饭票,它将为我带来丰盛的午餐),像一只温顺的绵羊紧跟在领导后边,生怕掉了队。诸官陆续走进一个叫做“黄河”的包厢,但是在入座的时候卡了壳,领导甲谦让着伸出绅士之手,请领导乙坐这儿,领导甲说那可不行,您不坐这儿咱都不敢吃饭了。如是再三,领导甲也不再客气,坦然入座,笑得像樽弥勒佛。我曾经在一些书籍和报刊上看过关于座位的文章,知道它的厉害,故而不敢造次,怕坐错了闹出乱子来。每到这时,我便轻轻将摄像机放在角落,然后很合时宜地去趟洗手间,出来的时候便只剩下无关紧要的座位,然后安心坐下便是,可谓屡试不爽。我心想,反正桌子是转的,坐哪儿都是一样的吃。
要素二,转桌子。在饭桌上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叫“开鲜”,又称为“剪彩”,意即新上的一盘佳肴,如果首席领导不开鲜,诸官是不方便动筷子的,就像某项工程的启动是从剪彩开始的一样。这是个很形象的比喻。而我比较注意那个负责转动桌子以备领导“剪彩”的人,他什么官我不大清楚,只知道他挨着我坐。每有新菜上桌,最积极的便是他,他利索而且精准地将菜转到领导面前,看得出是熟能生巧的。领导象征性地夹了一筷送入口中,说一声:“恩,不错,大家一起来。”诸官犹如得到施舍,纷纷动筷,且随声附和道:“好吃!”而我身边的这位哥们看上去食欲欠佳,吃得很少,在我看来,他还处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他的眼睛和耳朵似乎是为饭桌设计的,他能敏锐地洞察谁谁即将需要纸巾、谁谁需要牙签,谁谁需要某个菜,然后不失时机地转动桌子,毫不含糊。平时我见一些作者将负责守门的人叫做“门子”,那么饭桌上像他这样负责转动桌子的人,我们倒也可以称他为“桌子”,大家意下如何?话说回来,这人真好,关心饭桌上的领导胜过关心自己,所以我建议,“剪彩”的领导可以考虑提拔他。
要素三,举杯子。雅称“敬酒”,就是以酒来对可敬之人表达敬意,这是“饭局”中的重头戏。一般情况下,敬酒的诚意程度同效果是成正比的(这种效果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此处不作赘述)。一般先由领导举杯一一敬酒,说声“辛苦了”,那叫作“体恤下层”;其次是诸官向领导敬酒,道句“您随意,我喝完”,那叫做“沟通上级”,然后咕咚一饮而尽,还要将酒杯倒过来,表示“倾情所致”,不剩半滴;随后是大家自由敬酒,那叫“联络感情”,以后多多支持“工作”。这时候,我也不甘寂寞,几杯下肚,胆子膨胀,左手拎一瓶,右手端一杯,巡回敬去,最爱听的话是:“小伙子,前途无量啊!”
要素四,扯段子。在北方方言里叫“扯段子”,在西南官话中叫做“扯板路”,总之是一个意思——吹牛。酒喝下几杯,话自然多起来,领导喜欢追忆过去如何不顺、又是怎样辉煌(我料想他与祥林嫂有得拼);诸官总是虔诚地聆听着,并且变幻着丰富的表情,不时插上一两句迎合的话,相得益彰,一团和气。酒味掺和着烟雾弥漫在房间里,构成“扯段子”的最佳氛围。不用说,段子中也有荤的成分,那是“饭局”中不可缺少的互动方式,是克服冷场、调节气氛的绝对良方。
……
饭是吃过了,“饭局文化”也见识过了,但是到底吃的是纳税人的饭,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我心里总有些过意不去,总不像领导们那般心安理得。但是后来又想,不吃,领导们浅尝辄止,也是一样浪费掉,不如以我这样一个穷学生的身份吃上一顿,索性把它也纳入助学范畴,就算是领导们办了一件实事。说真的,要不是碍于面子,还真想叫服务员给我打个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