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期待高标准


 

以高标准重建死难者和幸存者的家园,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和抚慰

 

 

汶川大地震已过十余天,两万多失踪者急待搜救,二十多万伤者急待治疗,六万多死者需要善后,数百万灾民需要救济,抗震救灾“仍处在刻不容缓的紧要关头”。

救急战还没有结束,灾后重建的持久战也已经开始。国务院于521日决定,中央财政今年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瞭望》新闻周刊还于灾区采访时获知,四川省将在本月底前编制完成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纲要,下月底编制完成。

在灾区一线采访时,本刊记者亲历了多部门对灾后重建的前期勘查。受访的各级官员和专家表示,尽管巨灾之后的重建困难重重,但绝不能降格以求。此次地震重灾区在震前多属不发达的山区,灾后重建在某种程度上还可弥补以前的薄弱环节。以高标准重建死难者和幸存者的家园,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和抚慰。

 

救人需救彻

179小时、196小时、216小时……由幸存者和救援者共同创造生命“奇迹”纪录不断刷新,国人奔走相告好消息的同时,延续“奇迹”的严峻考验则留给了“白衣天使”们。

救护车的急促警鸣,是与死神赛跑的号声。5187时许,成都街头,一名从灾区抢救出来的女孩紧急转院。这位7岁的小姑娘,由于在废墟下受到长时间挤压,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被紧急转送到成都市华西第二医院,这是目前四川省内唯一可以进行儿童血液透析的医院。

“医护人员的职责就是尽量减少死亡率、伤残率,不会因为病人多了,就降低医疗条件。”四川省卫生厅机关党委书记、新闻发言人杜波对本刊记者说。

针对日常需求而布局的当地医疗机构,显然不足以应对短时间内为数巨大的伤员。除了从全国甚至国外赶赴灾区支援的医疗人员、药品、器械外,向外转移也成为保证医疗条件的因应之策。从15日开始,四川就开始向重庆转送伤员,昆明、贵阳、广州、西安等也相继成为转移地。19号,成都铁路局发出第一列运送伤员的专列。杜波介绍,仅向重庆一地,就计划于本月内转移7000伤员。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张朝武教授对本刊表示,从四川省内的床位情况来看,可以满足应急救伤。但是,长期治疗需要特定的医疗器械和专业人员,及时将伤病员转移到医疗条件最充分的地方,尽量减少受伤造成的后遗症。

除生理创伤外,心理创伤的救治也不容忽视。“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成员、临床心理学博士胡利群估计,四百多万灾民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创伤,再退一步,也至少有上百万需要心理援助。

据估计,目前各地心理援助专业人士积极来川,约有1000名心理志愿者活动在各灾后安置点。胡利群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提醒,心理援助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应对心理援助需求进行评估,有针对性进行援助,做到具体、现实、科学。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背景和准备,可能会对被援助者造成二度创伤,志愿者本人也受造成伤害。

与二三十万生理意义上的伤员相比,心理受创伤者不仅人数更为巨大,且更具长期性。 “心理援助、心理康复是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胡利群建议,政府的心理援助计划要有短、中、长期规划,不能造成被遗弃感。

杜波表示,四川省卫生厅要求省内各医院在救治病人时注意心理辅异,但他坦承,全国的心理医疗还处于起步、新兴阶段,目前的专业人士还肯定不能满足需要。

本刊记者获知,四川省卫生厅于521日发函向国家有关部门求援,请派卫生防疫专家60名和心理危机干预专家50名到灾区“救急”。

在心理创伤群体中,最痛莫过于痛失亲人的“三孤”人员。其中,孤儿尤为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所关注,中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家庭热切地申请认养地震孤儿,各地民政部门也开始预约登记。

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陈克福对本刊表示,目前核心任务还是抗震救灾救人,孤儿已在民政部门的安排下得到妥善安置,接下来的孤儿收养工作,民政部门将会统一做出统一安排。且孤儿身份还需认定,数量还需统计,领养还需必要的程序,以对孤儿负责。

 

从救急到长期救助

尽管以抢救生命为核心的紧急救援阶段尚未结束,但卫生防疫、过渡安置乃至灾后重建,也逐渐开始提上日程。

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是中央对灾区人民的郑重承诺。到目前为止,尚无重大疫情出现。灾后大约第三天左右,本刊记者就在灾区一线看到大批穿着胶靴、背着喷雾器的防护人员开始出现在各处废墟、路口,喷洒药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刘起勇对本刊解释,这些药水一部分是消毒剂,一部分则是杀虫剂。为了消灭蚊虫、老鼠等重大传染病的媒介生物,不仅需要对营地进行喷雾速杀,还要对厕所、垃圾堆进行滞留喷杀。

刘起勇说,像汶川地震这种层级的灾后防疫尚无多少经验可循,他只能推算,这个过程至少需要36个月。他还表示,在确保无大疫出现的前提下,防疫人员也会注意使用低毒、低残留的药水,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此外,防疫的另一重点便是尸体掩埋。遗体的妥善处理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保护。民政部、公安部、卫生部日前就此已有专门意见出台。

家园毁坏,再加上防止包括疫病在内的次生灾害,当前,重灾区除救援等专业人士外,几乎成为无人区。大量灾民拥往安全地带,虽有各地帐篷捐赠过来,但仍有许多露宿街头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对本刊记者说,依据国内外经验,从抢险过后对灾民的安置,到新的住宅和公共设施完全建立起来,大概需要三年左右时间。在此期间,可在对重建点做出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先建设一批临时性过渡用房。

国家减灾中心总工程师、民政部应急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李京教授对本刊指出,过渡安置房固然不如长期建筑标准高,但也需要考虑选址安全,防止余震、泥石流和夏季大雨等。

为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力落实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1次会议决定,用3个月时间在重灾区建造100万套过渡安置房,于今年810日前完成。并要求保证质量,确保3年至5年使用期。

除伤员救治、心理援助、孤儿收养、防疫、灾民安置外,还有交通、通讯、电力、粮油……来自各方面的抗震救灾工作都显示,在继续搜救被困者同时,艰苦细致的长期救助工作的考验开始了。

517在北川,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对本刊记者表示,当前要务是保障更多的地方通讯畅通,“下一步的网络规划对我们来说不是难题,我们有能力也信心,把灾后重建规划好、建设好。”

相比百亿级的救灾与捐助资金,灾后重建所费无疑更为巨大。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财政今年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明后年继续作相应安排。

安排灾后重建资金的前提是合理评估受损情况。尽管目前没有整体的权威统计,但单项目的数据也陆续公布。如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于21日表示,初步统计,汶川地震造成央企经济损失在300亿元以上。另如卫生系统,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省医疗机构受损4026个,占原有医疗机构总数的20%以上,房屋初步估计经济损失超过39亿元,医疗设备受损超过7亿元。

此外,大批专家已从全国各地分批赴灾区各地,协助建设、民政等部门评估各领域的受损情况,以为灾后重建提供依据。

 

科学规划灾后重建

本刊记者从四川省有关部门了解到,根据四川省政府的要求,各市(州)和省直有关部门日前已上报震后恢复重建规划投资估算表,并将于5月底前编制完成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纲要,6月底前编制完成所有规划。

在专项规划中,城镇和乡村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为第一项,具体由建设厅为主负责。519日,本刊记者随同建设厅有关官员和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赴德阳、绵阳现场勘察,为灾后重建作准备。

城乡重建的一个瞩目点为异地迁建。作为受灾最严重地区之一的北川县城,由于地质原因,已确定将异地重建。本刊记者俯瞰北川县城时见到,壁立的峡谷中间,仅存一堆残砖碎瓦,从上千米高的山顶直至山脚,裸露着大片被泥石流冲刷后留下的灰褐色。而在视线不及的数公里外,因山体滑坡阻塞河流上游形成的几处堰塞湖,随时可能崩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总指挥李克强19日下午在北川视察时对北川官员称,“一定会给你们选地方,再建一个更好更大的北川县城。”

北川县城幸存者得到鼓舞,其他城乡灾民也在期盼他们的家园将建设得更好。在此过程中,将需要大量专业的科学意见。

从事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西安市勘察测绘院工程师王立峰对本刊表示,部分受灾县乡自然形成时距离山体斜坡过近,地质安全等级很低,遇到地震、洪涝,随时可能遭受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灾后重建应视情况尽量搬迁至地质安全等级较高的开阔地区,重建点的选址尽量避开山体斜坡、河流沟口等易发地质灾害的地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所长尹强也认为,有的山区地理条件不适宜居住、发展,应顺势将聚居点迁出,以免再次受灾,同时也可避免重建工作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破坏。

该院总工程李师杨明松说,德阳、绵阳等城市,震前本已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如果进行灾后重建,要更进一步完善原先的方案,合理规划学校、医院、基础市政设施、社会文化设施等位置,增加防震设施建设。

尹强还表示,在灾后重建中可适当进行城乡合并,利用中心城市容纳乡镇人口,并在城市周边预留扩建的土地。也有专家表示,可以制定一份简易操作手册,指导村民先期进行自建工作。

涉及更细致的市政方面,王立峰称,受灾地区的地层可能发生断裂,对地下管网形成隐患,在城乡规划时,应把城市的市政管网与农村的供排水系统纳入进来,全面改善这些基础设施。

 

严格公共场所建筑标准

此次地震时,重灾区往往成为一片废墟,次灾区和轻灾区的房屋则有不同程度的倒塌和损伤。还有哪些房屋可以用?如何设定重建标准?

建设部门日前派出的专家进入灾区进行房屋安全测评,确定哪些房屋可以维修,哪些则需要推倒重建,并测算出所需临时安置房的面积和数量。在成都等受灾情况轻微的地区,也有相关单位组织进行房屋质量检测。专家建议,应借此机会全面、仔细地评估灾区建筑质量,确保所有房屋的建筑质量都达标,满足抗震所需的建筑强度。

是否需要调整灾区房屋的抗震设防烈度也需尽快确定。中国地震局已派人对灾区的地震烈度进行测量,专家认为,此次汶川的地震烈度高达1011度,几乎超出所有民用建筑的防震烈度标准,因此不能简单认定灾区防震烈度过低,而需要准确评估房屋倒塌的原因。

王立峰告诉记者,建筑物的防震烈度每增加一度,成本至少增加两成,越往高增加越多。比如,修建100万平米的简易房,假设防震烈度为7级需要50亿元,提高到8级可能就需要200亿元。目前国内一般只有交通生命线、核设施的防震烈度会达到10度或以上,而且需专门报有关部门批准。准确评估灾区建筑所需的防震烈度,可以尽早预订重建所需的建筑材料。

尽管建筑质量并非决定受损程度的惟一原因,但无疑是关键原因之一。国家减灾中心总工程师李京痛心地表示,在这次地震中,学校、医院等要害的公共场所倒塌得太多了,“损失太惨重,教训太深刻。”

日本也曾汲取1923年关东大地震教训,确定防震“学校是第一避难所”的防震基本原则。汶川大地震导致许多学校倒塌、师生死亡后,日本政府还于516日进一步推行“校舍补强计划”。

至于医院,李京称,本是救人的场所,也应有更高的建筑质量,绝不能先行倒下。

 

灾后重建需良好组织

如救援一样,灾后重建也需良好的组织体系。据悉,四川省在编制灾后重建规划时将禀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家支持、自力更生”等原则。

记者走访灾区时看到,大多数田里的粮食没有及时收割,而往年此时已是下一季水稻插秧的季节。“一来没有人手收粮,二来收回的麦子没有地方储藏。”绵竹县广济镇一位村民说。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志愿者组织已着手在灾区帮助灾民开展恢复重建工作。

由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教育部-民政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成立的“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认为,建议倡导灾民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开展适度的生产自救,这样可以减少临时灾民安置点灾民的不稳定情绪。但是,灾区的重建工作应在地方政府统一组织、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不遵循统一规划完全自发的恢复生产和安置重建,可能不利于灾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的紧要任务是组织人员对可选择的恢复重建地点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尽早制定出灾区恢复重建的指导政策。

为做到科学、民主的灾后重建,在政府部门分工合作并整体上起到主导作用,还需当地群众和专家、社会组织的参与。许多受访人士称,在此前的救援和当前的防疫等工作中,若无地方群众和基层组织的优秀表现,伤亡、损失还会不可想象。

建筑、规划、地质、交通、心理、管理等专业人士也在日前分批次主动或受邀赶赴灾区,为灾后重建献计献策。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与社会创新中心主任张强对本刊表示,由他担任秘书长的“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并是由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心理学、教育学、公共政策等相关方面的专家组成开放式行动平台,将从救援与应急处置、灾民安置与重建、心理创伤干预等方面为决策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专家称,为保证灾后重建的巨量资金合理使用和巨量工程项目的质量,需要采取严格的监督措施。其中,信息公开是关键。据悉,审计机关对汶川地震救灾款物进行审计过程中,将在一些具体的做法上打破常规,审计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此前,四川纪检监察机关介入监督救灾款物收支情况,并每半月向社会和受灾群众公开公示一次救灾款物收支情况。专家建议这些做法延续到灾后重建中。

国家国资委李荣融也于21日表示,如果在灾区发现由央企承建的工程不合格,那么一定会做出严肃处理。

李京等专家还对本刊表示,建议用法律法规对灾后重建进行专门规范。台湾1999年发生“9·21”地震后,台湾当局便于次年制订《九二一震灾重建暂行条例》指导灾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