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说明:
1.当我在1980年代中有较长的时间在日本游学并开始从事与技术服务有关的如协助台商搜集产业展会型录、觅寻技术书籍与数据及与日商的洽谈等事务。从工作中也发现自已除电子工程专业之外,有较多对科学技术杂学的兴趣与特长,是走入技转工作的主因。
2.首次赴日是专程去参观筑波万国博览会(1985),尤其对一颗蕃茄在人工环境下能同时挂着近万个水果的情境永生难忘,更对传感器有着极大的兴趣。在工作中也发现技术性产业未来的前景,但在1993年时也有感觉到日本是以社会大信用机制为依循而规规矩矩的有序社会,与台湾形态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属岛型环境以着重短期商业利益挂帅,几乎都是搬移现成技术与设备等速成的技转模式,在早期工业发展刚萌芽之初是无可厚非,时至今日进入21世纪以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是否须要多予思考技术中介在华人地区的必要性与互信机制的建立问题,才能增加台湾提升产业层次的途径。
3.两岸间的技术合作有甚多的优势但也被一些缺陷给抵销不少,期望推展有助于良性互动是建立两岸技术合作网的原意。
4.我热衷也善长于处理两岸政府与民间的技术合作的沟通与协调,历经近20年投入得以确认,尤其对现阶段必须加速建构更有秩序的合作环境,更是责无旁赁也必然全力以赴。
观点:
1.大陆自加入WTO之后,下定决心依法治国是必然更是必要的,但从改革开放后短短三十余年体制上的转变如此之大,对这个13忆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实非易事,困难重重又无前例可借鉴,特别是思维与价值观的改变,我个人是认为要多予鼓励而不是荷责。
2.此转型的困难是多样性的,而台商也适时扮演极重要的角色,例如东莞与苏州的造镇绝对是最具代表之作,虽非永远更不是完美,但肯定是为中华民族的阶段性整合,留下一笔历史记录。
3.本人从1991年促成第一项大陆红外分析器设计技术的转移开始,除主导所有项目的全程规划与执行,也开始学习去衡量当时两岸法治可执行状态及判断未来有待解决的方案,其过程有辛苦更是受益良多,最重要的是一点一滴的领教大陆专家的优劣势及其特质,也感悟到必须有一套游戏规则的建立,才能逐步改善并发辉两岸技术合作的互补效应。
4.从长期执行中也观察到两岸技术合作,对于从大陆的技术输台,能发挥的技术价值不是很理想,尤其在分科那么细化又偏重科技前沿的基础科学,这些领域对于以应用技术商品化能力见长的台商似乎有文不对题,但我也认为非一概而论而是要进行筛选与整理,而这部份更需要集结在技转领域的专家去汇整,因为它正是台湾长期以来在产业技术发展所不足之处。
5.我常提及大陆唯有做好对台技术输出的工作,才能进一步完善对国际间的技术出口,因为技术合作中有不少难在短期克服的缺陷,若能事先做好沟通的工作并建立解决腹案,若发生也非故意的违约,一般都能妥善化解冲突发生,而若是国际合作发生违约问题就不是那么容易善了。
问题:
1.两岸从敌对到友善,在技术合作中法治规范要怎么做才能完善。
2.两岸技术合作是依国际规则或特定办法。
3.台湾的技术服业(中介、经纪)业迄今未被重视也几乎不被承认,而大陆是因社会制度尚存,对此行业有较积极的作为,但未来更进入商业社会是否又步入台湾的后尘是值得关心。
解决方案:
1.现阶段还存在不少政策及执行性障碍,要加速解决。
2.多增诱导性策略减少限制性政策,应是较能符合民族性与时代潮流。
3.政府与企业多思考委外协助处理,相是趋势更有资源整合、节省成本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