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汶川震后的另一个“大地震”
[说明:读者可以把本文当作科幻或警探小说或“寓言”来读。不足之处,望读者多多批评。]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给全中国人民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它告诉我们:对类似地震这样的灾难性事件作出科学的预警和事先防范是多么重要!正是由于我们的思想麻痹和长期以来对生命的漠视和政治腐败——可谓之人祸,才导致这次汶川大地震空前重大而惨烈的生命财产损失。一般来说,暂时,像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天灾发生的概率不是很大,但我们却不可放松警惕。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因此,我们应该尽快地预测下一次类似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并及早地做好防范,以防再次付出像汶川大地震这样生命财产的惨重代价。
汶川大地震告诉我们,任何大灾难的发生,都非一日之功,它是相互冲突的地质板块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即到达一个临界点——度——后的一次哲学即辩证法意义上的质变或飞跃,一次为达到新的能量平衡而必然发生的能量释放。——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防范下一次可能的灾难性事件——不仅仅是天灾,特别是人祸性灾难——的发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认为,2008年下半年之后的中国,再一次发生空前性灾难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不及时预警并采取有力措施,它极有可能在2009年爆发出来。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局部的自然天灾,而是覆盖整个社会的经济灾难,以及由此必然引发的社会灾难。而且,比起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灾难和损失而言,这次“大地震”造成的灾难和损失可能更加惨重,惨重到我们民族不可承受的程度。——但愿我是杞人忧天。因此,我们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何以如此耸人听闻?
其实,我的预测方法很简单:根据地震发生乃能量积聚到一个临界点的产物的观点。
一、前提或假设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已经相当程度上融入世界经济——市场经济,成了世界经济“板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板块”。中国经济只有与世界经济同步共振,才能与世界经济一道和谐相处,相安无事。而如果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出现了不同步特别是逆反的情况,则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了。通俗地说就是,这时,国内与国际经济板块之间正在积聚一种突破既定平衡以达成新的平衡的破坏性能量。一旦这个能量达到一个临界点,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的另一个“大地震”。当然,一旦这个“大地震”爆发,全世界也不能幸免,就像汶川大地震不仅仅是四川也是全中国的一个灾难一样。
二、推论或预测
1, 中国社会经济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众所周知,在各种各样的复杂因素综合作用下,中国社会早已出现了相当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政府必须采取稳定物价,控制CPI过快上涨的非市场经济行为来抑制可能发生的恶性通货膨胀。毫无疑问,政府控制物价的行为,必使得国内与国际同类商品的物价水平出现偏差,即使得国内的物价低于国际物价。这样一来,大量国际热钱必会涌入中国,大肆地掠夺中国由于政府抑制物价的行为而导致的廉价商品,同时,它也必会刺激拥有大量货币的国内民众无度的不必要的浪费性的消费(如购买超过基本居住需要的大房子等)。结果,中国国内资源——主要是煤电油等能源,必将在短期内被大量消费和消耗。现实的例子就是:国内油价远远低于国际油价,因而,大量民众会购买汽车肆意地消费廉价的汽油,导致国内汽油短缺;同样,大米的价格远远低于国际价格,使得民众不珍惜粮食而肆意挥霍,种粮无利可图使得农民抛荒,结果是不久的将来中国必会发生粮食危机。
2, 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国内物价与国际物价的反差会越积越大。这种国内与国际物价的巨大差距必将耗尽中国的所有资源,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要生存下去。当中国社会资源濒于耗尽而危及到人们的生存的时候,经济规律必会自发地发生作用——突破政府人为控制物价的政策而爆发空前规模的通货膨胀,从而寻求与世界经济的新的平衡。1949年国民党逃离大陆时人们用驴子驮着“法币”去买米的历史将会重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的另一个“大地震”的爆发。
3, 一切现象——如果不是掩耳盗铃——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显示,中国经济板块与国际经济板块的能量冲突极有可能在2009年达到临界点。2009年,这是一个曾被人们预期的时间:记得十几年前的《参考消息》上有一篇文章,说的是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用水晶球预测中国2009年将发生大变局。
三、对策或预警
1, 政府要尽快地解除控制物价上涨的头痛医头政策,使国内物价逐步与国际物价接轨,以释放两大经济板块可能爆发灾难性冲突的能量。在这一过程中,难免有一些小小的阵痛——如大震过后的余震一样,但它却是我们能够承受的。
2, 必要时冻结国内银行的所有个人存款,或可考虑发行新货币,废止现行人民币的流通。
3, 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社会基本生活必需品实行配给制。
4, 作为普通民众来说,要积极地“备战备荒”,卖掉多余的无用的房子多存点活命的粮食。
5, ……
从来,天,不会佑中华;只有,人,才能佑中华!
2008,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