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举行一次全民默哀,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进程中,是头一遭。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假如没有亲缘的血缘关系,即使因为天灾的原因死了再多的人,最多也只会带来同情的眼泪,它是人的天然本性的善良,同“尊重人”本身没有关系,更是同“尊重生命”毫无瓜葛。因此,在传统社会那里,所谓的“以人为本”,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现代社会的本质,(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来说),则是典型的陌生人的世界。虽然大工业社会的到来,彻底摧毁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它对于社会来说却是一个显著的进步,曾经有人以资本主义社会是“人情冷漠”的社会而批评美国,但事实上,说这句话的人本身停留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对于熟人社会有着天然的好感和留念,同样的,说“以德治国”的人,也是停留在传统的道德社会里。
“尊重生命”是文明社会的标志,而“全民哀悼日”这一形式,也成为了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之前,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的一次全民哀悼日,就是毛泽东的逝世,当然,它是封建社会的遗产,等同于皇帝驾崩时的人们不许娱乐,这坡有些讽刺的意味:坚定的反封建的毛泽东,最终成为了复辟封建传统的代表。
9-11之后的美国,也迅速的确定了全民哀悼日。我相信许多人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全民哀悼日”,所以新闻媒体也没有相关的报道,即使是有些零散的报道,也没有引起中国人足够的思考或反思,直到中国人遭遇地震灾害后设立哀悼日,中国人才逐渐明白:原来全民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举行默哀,是尊重生命的标志,也是文明社会的标志。
当然,这次地震中,另一个亮点就是“志愿者组织”的出现。虽然新闻媒体鲜有关于他们的报道,但是,他们确确实实是抗震救灾中的一份子,从组织的角度来说,他们是政府组织、军队组织之外的最重要的一个组织,
“志愿者组织”在中国的出现,即是违法的,也是政府不提倡的,因为中国并没有一部相关的志愿者组织的法律,它的出现纯粹属于民间的自发行为,而中国政府之所以不提倡志愿者组织的建立,我个人猜想,既是因为它有可能影响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权威性,也是避免志愿者组织发展壮大之后乃至成为共产党组织的威胁。其实,中国共产党实在是没有担心的必要,因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基本运行,就是各种组织和平共处、各行其道,这其中,是使命决定了组织的职责,只要是不以推翻共产党为使命,那么,允许其存在就是合理的和正当的。
当然,有人评论说中国政府的“反应迅速”,是此次地震救灾中的一大亮点,但是,它却并不代表着中国政府组织的效率很高,事实上,中国政府组织延续了战争时期的管理模式,那就是高度服从和一切命令听指挥,虽然它表现出了所谓的高效的特征,但是,也仅仅适用于特殊状态下的危机管理,而并不适用于日常的常态管理。当下,是和平的建设时期,因此,建设适用于常态的日常管理模式,才是中国政府组织的管理主旨,而日常的常态管理模式,就是以分工/协作/职责清晰/目标导向的管理模式,它虽然看起来似乎效率很低,但它却是日常管理的必须,因为遭遇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情况毕竟是偶然的。
那么,常态管理和非常态管理,是否能够和平共处哪?从管理模式的角度来说,似乎很难找到他们能够和平共处之处,美国卡塔琳娜飓风造成巨大破坏时,美国政府的军队是在3天之后才到达灾难现场,远比解放军的15分钟就开始迅速的进军灾区要晚得多,并且去了灾区之后也不承担抢救伤员的职责,宁可打牌聊天也不拯救灾民,不过,似乎美国灾民也没有抱怨声四起,因为他们知道那不是军队的责任,所以,究竟应该采取哪一种管理模式,不仅与社会历史的沿承有关,也与当地的心态和文化有关。
总的来说,地震中,中国社会在进步,这其中,既有“尊重生命”的文明社会标志的显露,也有“志愿者组织”在灾难中逐渐崛起并露出头来,当然,也显示出了中国政府组织的管理特色:高度的一切行动听指挥----虽然它对于常态管理并不适合,但却特别适合中国社会当下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