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问题不仅关系民生改善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区贫困地区同大多数西部贫困地区一样,最大的问题是自然条件恶劣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经济基础差,自我发展能力弱,农民增收难度大。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为此,我们选择了在宁夏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民族地区西吉县,就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西吉县在宁夏贫困地区具有典型意义
西吉县是“国定贫困县”之一,在我区贫困地区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与我国西部地区大多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情形基本相似,西吉县经济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五高五低”:一是人口密度偏高,人均生产总值很低。全县人口密度为153人/平方公里,远远超过联合国关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承载力7-20人/平方公里的标准。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区的1.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的22%。二是农业人口比重明显偏高,城市化水平很低。全县48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92%,远高于全区、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区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的总体情况形成强烈反差。三是第一、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高,第二产业比重很低。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占30.56%,第二产业比重占20.83%;第三产业比重占48.61%,产业结构层次非常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一二产业总量非常小,第三产业比重显得高,这与发达地区的三产比重高有着本质的区别。四是农业中种植业比重偏高,林牧渔业比重很低。种植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仍高达63.6%,养殖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7%,林果业、水产业等其它产业所占比重非常小。五是是劳务输出的比重较高,但劳务收入相对较低。全县年输出劳动力13万人次,占全区总输出规模的六分之一强。但目前输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从事体力型劳务,人均年收入仅四五千元。
二、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现状及特点
以西吉县为例,2007是近几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最快的年份,增长了14.2%,尽管如此,也仅达到2215.43元(参见下图),仅相当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二分之一。
经过典型调查和综合分析发现,西吉县农民收入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增长速度较快,但与全区、全国的绝对差距在拉大。多年来,当地党委、政府把农民增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尤其近几年来,得益于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特别是地方特色主导产业的强力支撑。从2001年到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5%,增速比全区高3.8个百分点,比全国高3.7个百分点。但是,西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区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进一步拉大。2000年西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区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为822.69元,到2007年扩大到965.37元,绝对差距拉大了142.68元。
第二,当地特色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支撑点。从收入构成看,马铃薯、草畜和劳务三大产业成为西吉县农民增收的“三驾马车”,占总收入的76%。劳务产业:2007年全县劳务输出规模达到13万人次,劳务总收入4.2亿元。马铃薯产业:2007年西吉县马铃薯产量达到80万吨,每吨售价如按平均价格450元计算,仅此一项收入3.6亿元。草畜产业:2007年全县畜牧业产值2.65亿元,增速高达27%。另外,退耕还林(草)补助粮款、农业“一免五补”等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农民人均可获得各类政策补贴近200元。
第三,农民增收的渠道狭窄。二、三产业对农民收入的支撑能力极弱,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从发展趋势来看,来自劳务、马铃薯和草畜产业的增收潜力将相对有限。收入来源少,增收潜力不大,成为贫困地区未来增收的重要问题。
第四,部分回族聚居区农民的收入相对更低。如西吉县沙沟乡是纯回族聚居乡,为宁夏哲赫忍耶发源地,在西北及全国负有盛名。现有人口16199人,其中劳动力7482人,人均旱耕地4亩。2007年,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51元,比全国低2489元,比宁夏低1529元,比最低的海原县1920元还低269元。
三、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分析
从宁夏的情况来看,尽管各贫困县的发展条件不尽相同,但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大体是相同的。通过对西吉县的分析,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西吉县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降雨量少,年降水量仅400毫米左右,且季节性分布不均。农业丰欠受气候的影响极大,旱耕地正常年景亩产不足100公斤,一旦遇上大的自然灾害,干旱片带农业几乎没有收成,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收入中的60%以上来源于种植业,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收入低而不稳。生态环境脆弱,人的生存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是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带动能力不强。西吉县是农业大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和外出务工收入两部分,二、三产业经营收入较少。而当地产业结构的突出特征是: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活。这是农民收入低的根本原因。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规模小,主要以马铃薯、牛羊肉等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三产以中衣、食、住、行等传统行业为主,规模小,层次低,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弱,当地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潜力十分有限。
三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由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税取消后财政收入更少,地方财力匮乏,远远不能自给。西吉县财政90%以上靠国家补贴,吃饭与建设的矛盾十分突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西吉县从2004年起,每年拿出500万元资金支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占全县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但按照120万亩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分摊,亩均年投入只有4元。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对农业的投入只能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由于来自国家的农业投资数量有限,且部门化特征明显,投向比较分散,加上农民自身投入能力制约和农村金融服务薄弱,现有投资很难满足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需要。
四是科技支撑能力较弱。以西吉县为代表的宁夏贫困地区农村科技推广经费紧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西吉县虽然是全国马铃薯种植第一大县,但种薯繁育体系、病虫害防治体系不健全,马铃薯平均单产较低。草畜产业科学养畜水平不高,良种与良法不能配套运用,畜牧业整体效益不高。
五是农民综合素质较低。通过对西吉县100户农户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的高收入(4000-6000元)农户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占家庭人口比重为27%,而20%的低收入(800-1200元)农户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家庭人口比重不足15%,由此可见,农民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民的创收能力。而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六是人口压力大。西吉县目前人口为4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2万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53人,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同类地区人口临界值的8倍以上。由于自然环境承载力低,人口、资源和环境严重失衡,“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全县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5万人,其中相当部分由于科技文化素质低、市场认知度低,转移就业的难度很大。
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思考
针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特点和主要制约因素,我们认为,今后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思路是:打好一个基础——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为农民增收提供稳定的来源;主攻两个难点——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农民增收提供持续动力;抓好三个根本——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加快生态移民步伐,从而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一)坚定不移地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贫困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产业格局仍然以农业为主。要稳定解决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问题,必须把培育当地优势特色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来抓。西吉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坚持把马铃薯和草畜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重要工程来抓,致力于马铃薯产业的提质、扩量、增效,在品种、栽培、保鲜窖藏、加工、销售等环节均有所突破,使全县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收入达到650元。西吉县计划到2012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达到120万亩,力争建成西北最大的种薯繁育基地和全国有竞争力的马铃薯淀粉加工基地,使全县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肉牛饲养量达到26万头,使全县农民人均草畜产业收入达到400元以上。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总体上消除城乡二元经济格局,通过减少农民富余农民。然而,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是贫困地区发展中的两大难点。必须探索适合民族贫困地区特点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模式,一要紧密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是,西吉县根据当地实际,不断发展壮大以马铃薯深加工、清真牛羊肉加工为主的龙头骨干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驱动力。二要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必须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县城的产业集聚能力和人口承载能力。围绕县城和核心农业基地发展商贸服务型和流通加工型小城镇,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三要着力推动人口的集聚。就地转移农民进入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实现身份转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有经营能力的农民进城创业定居,引导人口转移和集中,促进服务业发展。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人口的“减量提质”。 大量事实表明,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偏低、农民就业率不高是制约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因此,抓好人口的“减量提质”、积极发展劳务产业、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是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根本性措施。所谓人口“减量”,一是通过城镇化促进农民身份向城镇居民身份转换;二是通过生态移民,促进农民由不适宜生存发展的地方向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方转移;三是通过有效的计划生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长。所谓人口“提质”,一要加强医疗卫生工作,提高人口身体素质;二要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三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口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力转移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四要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提高农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