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良心被制度给扭曲了?
安徽临泉县03年成立市场整顿办公室,专门负责市场物价检查。这个办公室人员工资全部依赖于罚款,一位工作人员说,由于现在市场越来越规范,罚款越来越难,造成工作人员经常拿不到工资。“乱罚款良心不安,不罚款又拿不到工资,真是左右为难。”(7日中安在线转自新安晚报)
近几年来,城管、交通、工商等执法过程中,执法者与被执法对象的冲突时有所闻,由暴力执法而引发的流血事件更是不断撞击社会的神经,舆论质疑和挞伐的焦点往往集中在执法人员和执法队伍的素质上。然而,从临泉县市场整顿办公室人员的“苦衷”不难看出,素质问题还仅仅是一个方面。
临泉县物价局工作人员超编,导致发不出工资,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精简人员,提高效率,而是另设二级机构,通过罚款创收来“专门解决部分人的吃饭问题。” “罚不到款就没有工资发,所以我们每天都要持行政执法证到市场上挑毛病。”这位工作人员的一句良心话无疑道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
当下乱罚款、滥罚款为什么屡禁不止?为什么野蛮执法的怪象屡禁不绝?很大程度上其实是背后的利益驱动。临泉县物价局局长吴学东毫不讳言地说,“我经常在会上批评他们工作积极性不高,如果他们都能积极创收,收入应该还可以。”当罚款跟自身的收入挂上钩的时候,特别是成了唯一的收入来源时,他们怎能不冲锋陷阵、甚至拼着性命?
然而,正如临泉市场整顿办公室的那位工作人员所说,现在市场越来越规范,罚款越来越难。怎么办?为了获得罚款收入而实施“打砸抢”式的野蛮执法、暴力执法就有了“合法”且“合理”的依据。尽管吴学东局长说“我局对物价执法人员的罚款行为监管很严,乱罚款会受到严惩。”然而,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这样的严厉规定,甚至包括一些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利益冲动面前又有多大的约束力?
因此,提高执法者的素质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制度设计必须得到完善,必须体现应有的公正和良心。只要制度偏离了社会正义和良心,执法者的公权与私利捆绑在一起,仅靠执法者的良心发现,就难以保障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执法犯法、野蛮执法、暴力执法的现象也就难以根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