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想


 不知为什么近年来喜欢拜佛,也说不上是拜,总是喜欢面对佛像静思默想,看看拜倒在佛像前的善男信女,香烟缭绕,总想参透点什么……,不管是雍和宫、八大处还是香山,每游一次都有一次的心得,每一次瞻仰都是一次心灵的升华和净化。

    那些跪拜在佛像前,虔诚祷告的人们,他们在祈求什么?平安、得子、发财、升官、升学……不得而知。人们真正要祈求的是什么?其实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信佛,因为他们连“佛”在那里都不知道,他们中的多数是急来抱佛脚,尤其是那些贪官们的太太或者其本人,须知灾祸是自己招来的,更何况神佛也不会保佑这些人的。

    大多数拜佛的人,功利思想太重。不同于虔诚的教徒,教徒是在净化自己的心灵,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得到好的结果,善恶皆是从心而生。记得一次在德国,由于我们不了解情况,准备星期天去逛商店,德国朋友告诉我,星期天大家都去教堂礼拜,商场是不营业的。事实确实如此,星期天大街上冷冷清清,商场店铺全部关张,只有教堂的钟声悠扬的在天空中回响,仿佛是从遥远的天国里传来的,荡涤着尘埃杂念……

    “星期天”的另一种叫法“礼拜天”可能就源于此吧。每周都去礼拜,是在神前忏悔,对于自己一周来的所作所为,甚至是所思所想进行检讨,不良的请神饶恕!这样日积月累的修为可想而知,他们的道德水准会是如何?他们的社会发达的根源也在于此。二战后,德国损失非常惨重,正是由于共同的宗教信仰,使得全国人民很快就统一到一个目标上,那就是经济强国,战争的不到的东西,靠经济得到,从而造就了强大的德国。像德国那样的福利社会,我们中国人急功近利的向神佛所祈求的,要神佛帮助我们解决的难题就都不存在了。电影《少林寺》中有一句台词:酒肉穿肠过佛祖胸中留。这就说明了佛不在庙堂,不再虚无的天界,佛在心中。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如果你时时积善行德神佛会伴你左右与你同行。

    中国很特殊,是一个众神汇集的国度,而且诸神都能相安无事和平共处。有人说这是包容的结果,说华夏民族有非常大的包容心,我不敢说是否正确。我个人的理解是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有佛就拜,有神就敬!只要能解决眼前的困难就行。须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善成德,关键是一个“积”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的大意是:曾子说:我每一天都以下列三件事来自我反省:一是我为别人谋划办事是否有尽心尽力?二是我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诚实信用?三是我有没有把一些未经过自己反复思考、演练确定为真的东西传授给别人?可见我们的先哲早已经采用了这个方法。可见这更优于西方人的礼拜,他们是每周反省一次,我们是每天反省三次。然而我们的优秀的,灿烂的文化有多少被今人所用呢?

    由文化的危机导致信仰危机,结果是我们现在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信任危机,我们的经济秩序非常不好,我们的企业以现款现货为荣耀,说明企业营销有方,产品畅销。可是欧洲人对此不理解,我曾经同他们签订过设备采购合同,他们强调的是信用,一定要信用证支付,银行现汇支付是不信任的表现。所以许多人哀叹国内的经济环境太差,危机四伏,稍不留意就有上当受骗的可能。

近年来许多管理书籍,几乎100%是教员工如何服从企业,企业管理者如何利用所谓的管理工具去考核员工,须知员工是活生生的人,不可能一成不变,尤其是中国这个多文化的民族,甚至又是一个众神汇集的民族,佛教、道教、天主教等等。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国外企业都在搞属地化管理,这是他们多年碰壁的结果,许多管理书籍都是老外们著述的,可到中国为什么不灵光了,关键是强大的文化在起作用。清朝统治了几百年,可最终连满族这个民族都被汉族同化了。所以企业文化不是写几句口号,编几个故事就行的,也不是用来愚弄员工的“神符”,而是同员工的身家性命、前途理想息息相关的,需要的是文化的原创人必须虔诚的信服这个文化,同时自己身体力行,锲而不舍才能最终修成正果。我们的许多企业不是在建设自己的文化,是在做秀,在给别人看。

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成为一个有灵魂的实体,这种灵魂是要深入到企业员工的心中,成为他们的灵魂,这样企业才能生生不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原动力,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国内的一些老牌企业也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是潜在的无形的。

    文化是立国之基,文化是强国之源,文化是兴国之动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挖掘我们的灿烂文化并发扬光大,华夏民族将又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我们的企业文化要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企业文化才能源远流长。                                

转自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jsze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