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约是从世纪初开始,管理学术文章有点类似于经济学的文章,喜欢用数学说话。也就是所谓实证研究。通常的套路是,文献回顾、假设问题、收集数据、用SPSS分析,得出结论、验证假设......这个实证研究,不是“根据实例来证明”的研究方法,而是用通过抽样、再用统计分析来证明的方法。笔者上个月和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石教授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他看论文的习惯是只看看结论是什么,中间部分可以不看。那些数学证明多数情况下,不是错误的,就是虚假的,或者是毫无意义的。
错误的,这个判断容易下也不容易。对于管理研究中的科学的层面,建立模型是可以的。但是,大家都承认,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由于管理行为的复杂性,在建立模型的时候,有些看似不重要但事实上很重要的因素没有考虑进去,所得的数学模型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或者不真实的。另外一方面,也恰恰因为这个复杂性,完美的模型建立起来是很困难的。我所理解的这个错误,可能包涵几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管理中的很多东西、尤其是涉及人的问题,是很难用数据来说明的;二是简单照搬国外学者的文献、假设、分析方法甚至结论。而只是使用了中国企业的数据,这样做,起码忽视了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背景因素,也忽视了中国企业发展阶段的背景因素;三是由于照搬了国外的结论,看似得出了正确的但往往却是似是而非的东西。
虚假的,这个很常见,学术造假在我国并非新闻,在自然科学领域,通过捏造或者篡改试验数据得到结果的事情很多。在管理研究中,利用虚构调查统计的办法得到满意结果也很常见。在这一行当里,这个事情已经是不公开的秘密了,甚至有些学者还敢用来“自嘲”——“看着结论不对了,就改数据呗!”当然,所谓虚假绝不限于这一点。比如,一方面,一些研究使用的是企业公开发布的数据,另一方面,关于公布数据造假的问题却屡屡见诸报端。试问,以这样的一些数据来进行研究,其可信度有多大?!此外,即便不是来自数据库的、而是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来的数据,就一定可信吗?何况,一些研究的样本说起来可笑,只有区区几十个甚至几个。我想,答案自不待言。我们说这些东西,不是想说明实证研究的方法不好,而是实证研究赖以“生存”的依据,存在严重问题!
毫无意义的,这个可能是根本的一个问题,对于管理研究的某些领域,硬生生弄个模型并且用数据研究,本来就是毫无意义的。还有,大部分研究人员似乎总是愿意证明“真理”,“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他还费了半天劲,收集了大量样本来证明!更为可笑的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学问,提高自己文章的档次,一些看起来十分平庸的文章,也套用了这样的实证。如果去掉这些,这些文章所叙述的东西根本就是一钱不值。
所以我十分理解W编辑的痛苦,他常常面对的就是这种大家都明白是无意义的、却非要这么做的皇帝的新衣。造成这种 “惟实证”现状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不外乎环境(学术评价标准)以及个人素质,甚至包括对这门学问的认识。
学术评价标准就像企业中的考核体系,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事业长期化,并因此设计了考核体系,去引导组织中的每个个人和组织朝共同的目标努力。就以我所在的杂志社为例,编辑的考核办法就是看你写出来的文章或者约来到稿子是不是足够好,销售人员的评价标准是业务量。这样,有好稿子就能换来读者的支持,有了业务量就有钱继续维持这个事业。如果换一个考核标准,编辑的任务是卖版面,发有偿文章,那么结果就很可怕了,也许短期能够赚到钱,但是,杂志就彻底砸掉了,不能做到编辑独立的杂志是绝对不能成功的!然而,恰恰是不当的学术评价体系,养活了无数个内容粗俗、唯利是图的学术杂志(我们随便在网上搜一下,就能看到很多卖杂志版面的广告)。
学术评价标准就是学术工作者的考核体系。目前中国学术研究机构(包括大学)的学术评价标准非常差劲!最突出的问题是只追求数量不考虑质量。据说,如果一个得过诺贝尔奖的外国学者在没有得奖前在中国的大学求职,恐怕连教授的职称都得不到,因为他的论文发表数量不够。其实,我还是很理解为什么我们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因为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我们还做不到在外国通行的“同行评价”,而只能靠行政手段制定游戏规则,以便于让无学术鉴定能力的人也能轻松完成考核。
在这样的学术评价标准下,学术工作者就只能超水平地多发些文章,难免文章掺水,甚至造假。
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问题,造成了大批“学术成果”的出台,不懂实证的人大量地截取和抄袭别人的东西,拼凑起来就是一篇论文。做实证的人、尤其是使用数据库而不用亲自调查的人更是方便,只要你外文足够好,可以看懂老外的文章,又有一个可以取之不尽的数据库供你使用,就可以批量生产“成果”了——套用别人的模型,加上我们的数据。也因为此,一大批所谓学术期刊和这些研究者们联合起来,制造了一批又一批文字垃圾!
上述关于学术评价标准的问题,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弄清楚的是,从管理学角度出发,我们所谓“管理学术”究竟是什么?它需要关注的东西是什么?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一个学者,他可以完全不接触中国的企业实践,只要外语好、会统计(不会的可以让研究生做),就可以写出大量的文章,这些东西,对于管理学术、对于中国企业成长、对于思想的进步、对于社会的发展,有意义吗?如果有,在哪里?如果没有,为什么?!面对火热的中国企业实践,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什么?
顺着这一话题,又会说到中国管理研究的“殖民倾向”——当然不光管理学科存在。实证研究在西方国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大家公认的说法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是相互补充的,实证研究作为一个重要方法,在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我们的做法是,因为实证是西方传来的,所以为了证明自己有水平,就一窝蜂似地搞实证,而且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实证研究全面抄袭西方的研究方法甚至假设!看看这些文章你就会知道,真正由中国学者开发的量表有几个?
以上说的是环境影响,对于所有的学术门类都适用,具体到管理研究领域,假如排除了这方面的影响,如果对这门学问的认识不够,是无法提出正确的有价值的创见的。认识不够,大致分两个方面,第一,轻视实践,第二,学习不够。
相比其他学问,管理学很年轻。如果从法约尔和泰罗算起,也不过100年左右。进入大学,那就更晚了。六七十年前,管理学的大师梅奥在哈佛大学的教授职位是属于工业研究的。管理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管理学来源于实践。例如法约尔是法国一个煤矿企业的总经理,出身于工程师;泰罗从工人干起,成长为工程师,通过动作研究开启了科学管理时代;吉尔布雷斯是建筑商;巴纳德是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的总裁。这些大师都是从实践产生了理论总结的冲动。可是管理学进入象牙塔之后,和实践越行越远,以至于以造模型为乐事,这是东西方现在都有的倾向,然而尤以中国为甚。离开了实践的土壤,管理学的研究如无本之木。缺乏扎实的治学方法,缺乏认真研究实践的习惯。一切从书本来,一切回到书架上去。
管理学者到了企业,一下子就露出了“批袍下的小”来;学管理的硕士生、博士生,说起理论来头头是道,到了实践中却处处撞墙。管理研究到了这种地步,我们不需要反思吗?
除了不重视实践,中国的管理学者还不重视学习。谈到这里,我想起一个工作中碰到的实例。有许多读者来信问到,你们杂志怎么总是介绍老外的管理学成就,而且有些太久远了,和现在有关系吗?我的回答是,第一,介绍经典作为一个栏目并不代表杂志的全部内容;第二,深度介绍经典是为了正本清源,我们不知道管理是怎么来的,不知道整个管理知识都有哪些内容,是不容易了解管理的,以为管理就是几本坊间热炒的管理畅销书,那就大错特错了;第三,某些出现很早的管理理论至今并不过时,例如从古典大师法约尔开始的职能组织形式,至今仍然是最佳的小型制造业的组织形式。第四,中国目前管理学术界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对前人成就缺乏老老实实的总结,动不动就着急创新,中国的企业可以跨越式地直接从计划经济进入现代企业时代,并在跨越中谋求解决所有问题,可是学术的跨越,并不因为知识断档而着急过,尤其是关于中国企业实践的知识。因此,中国的管理学术界就像不足月出生的孩子,高速发展的经济像激素一样催肥了学者们,他们在各处忙碌走穴、申请课题和作课题、带学生的间隙,登一登真正学术研究的楼梯,立即喘气,终于露出了骨子里的虚弱。
以上就是目前国内管理学术研究的一个侧面,当然,我们不是借此抨击实证研究方法,也无意因此抹杀部分学者的严谨态度和成就,但是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管理学术研究都是“皇帝的新装”——既没有踏踏实实的理论学习和独具匠心的认识,也没有扎扎实实的中国企业实践基础。这些研究的唯一目的,是提教授、上博导!管你别人是否看懂!管你社会是否需要!
我想这篇文章就可以这样结束了,尽管还不充分,不全面。希望大家共同研究。本来还想谈谈我的一点建设性的意见,留待下篇文章解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