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刘谷雨(刘咏梅之子,12岁,属鼠)
2008年在家评建手记(八)
作者:
一凡《刘咏梅[email protected]
日期:
地点:长沙市金地社区
联系QQ:359091935
联系Email: [email protected]
联系手机:13755025437
一凡《刘咏梅<[email protected]> 17:06:01
动人春色不须多(上)
——论应用文的写作
孔庆东
(北京大学
中文系副教授)
(本文与今年高考毫无关系,万勿对号联想,自我误导)
谏疏类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有的放矢,切忌空论。为什么科举文章难得进入文学史呢?如同高考作文,为什么即使得了满分也被看作不过是一通漂亮的废话呢?关键在于考场文章的性质天生就是空对空的,命题者并不担负借此征求民意的任务,考试者也没有表现自己真知灼见的使命。主考官要考查的是“写作能力”,考生要表现的是“生花妙笔”。传说晚清有个主考官出了个紧扣时事的题目:“项羽拿破仑论”。许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考生根本不晓得“拿破仑”是个什么东西,于是便出现了如此妙文:“项羽乃西楚霸王,神威无敌,勇冠三军,力拔山兮气盖世,举千钧之鼎若等闲,何况拿一破仑乎!”这样的文章起承转合得再精致,又有何用?其实严肃想想,我们今天的大部分考试作文,不都是“项羽拿破仑论”么?应用文的价值就在于经世致用,再好的政论、社论、文论、人论,其观点如果不能被采用,那就还不如一篇普普通通的生活小常识,正如辛弃疾所感叹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其实精彩的平戎策,用不了“万字”,《谏伐匈奴书》和《谏太宗十思疏》的原文,连千字都不到。动人春色不须多,“万绿丛中一点红”足矣。
应用文的第三个特点是,最忌讳冗长。即使你每一段每一句都能写得令人叫绝,也以短为上。花团锦簇,万紫千红,其实比不上“一枝红杏出墙来”。主父偃用“明主”把皇帝套牢后,就直奔主题,陈利害,列史实,刀刀见血地分析了伐匈奴的不利。主父偃并非迂腐乡愿的“和平主义者”,而是从国家的利益包括君主的利益出发,阐述了现在征伐匈奴欠妥的道理。他没有讲什么“我中华民族一向爱好和平”之类的废话,也没有说对匈奴的挑衅就听之任之,永不反击了。他只抓住“得失”、“安危”、“存亡”这条线,重笔一扫,那位“陛下”先生就不可能不为所动,不可能不“孰计之而加察焉”了。(待续)
本期博客思考题:
1、你觉得两会的报告,篇幅如何?
2、高考作文应该最看重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