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消购房者群体的集体观望局面,就要再给房地产市场一剂强心剂,让整个市场疯狂起来。可是受美国次贷危机和深圳、广州等地楼价大幅缩水影响,无论开发商怎么忽悠,购房者自岿然不动。开发商们再次干起了掩耳盗铃的勾当。
媒体VS上海当局
4月的第一周,上海楼市再现辉煌,商品住宅成交均价攀升到了16405元/平方米,再次创下历史新高。上海楼市是全国房地产市场的风向标,也是开发商们心存侥幸的唯一寄托。上海楼市的转暖让在冰窖里的开发商们仿佛看到了希望,中国楼市的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虽然来晚了,但是毕竟还是来了。
然而,有一个天真的孩子站出来,说上海楼市穿了一件皇帝的新装。
央视经济半小时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海一些热销楼盘出现了过高的合同撤销率,个别楼盘的毁约率甚至达到了100%。央视指出,不排除房地产商用“假合同”来引诱消费者上钩,造成房源紧张、房价上涨的假象。
接着上海证券报也派出记者对其中的多个楼盘进行了调查。
其调查结果是,自今年开始,位于静安区的泰府名邸这一楼盘,截至14日,今年4月份的合同撤销次数为69次;与当月103次的签约次数相比,占比近67%。其他如普陀区的香溢花城、南汇区的艺泰安邦等个盘,在今年的销售过程中,其合同撤次数与其签约次数相比,皆属偏高。部分内环以内的高档楼盘,撤销额居高不下的现状,自今年1月份起延续至今,而在上海房地产市场成交有所走高的3月份,撤销额更有相应提升。
位于长宁区的御翠豪庭,“网上房地产”显示3、4月份间的总计签约次数为88次,而合同撤次数则为69次,该盘在两个月间的共计撤销率达到了78%。此外,徐汇区的海上名邸在两个月间的撤销额高达50%;浦东新区的泾南七街坊,3月份的合同撤次数为40,4月份的合同撤次数11次,其撤售额同样不小。
上海市房地资源局日前针对该情况进行公开回应,表示“目前全市商品房合同撤销率未见异常”。上海市房地局对于报道中提及的近20个楼盘进行了逐一核实,除去名称有误、无法查询的2个楼盘之外,从预售合同的撤销情况看,其他18个楼盘自开盘以来,网上撤销率为3.3%,属于“基本正常”。
官方的统计总是和事实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个普通百姓也以习以为常,但是这次,100%与3%的合同撤消率对比悬殊实在太大,其个中原委耐人寻味。上海的统计部门这次对抗的是中央电视台和上海证券报,在全国决大多数媒体失声的情况下,这两家媒体格外地值得尊重。从表面看,媒体的同行们有些不地道,戳穿上海当局的西洋镜,让开发商和政府的希望落了空! 事实上,媒体只是想让开发商们丢掉幻想,让房价回归理性。
楼市虚假繁荣之后
楼市的虚假繁荣,正在成为将开发商变成死青蛙的温水。
从市场的反应来看,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并不只是在上海,在南京、重庆,都出现了销售猛增的喜人局面。对于市场上的所谓回暖,有两种可能性,一个全国楼市经过半年的萧条期后,购房者在商品房降价梦破之时的一个报复性反弹,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开发商都在大量制造房屋销售量,吸引人气,作临死前的最后挣扎。
一个人要死了,有时候出奇的明白,思维也非常的活跃,人们称之为“回光反照”!实际上,全国各地的楼市近来也有非常类似的繁荣。实际上,笔者偏向于后者,也就是开发商还在心存侥幸,不愿面对现实。
当王石说,中国房地产面临拐点,让购房者推迟购房时,开发商都骂他是一个阴谋家和疯子,潘石屹吼得最凶。几个月后,老潘也认为,房地产市场将出现百日剧变,大批房地产企业将会因为资金链短裂而死亡。现在,就连一向力挺房地产的大炮任志强也公开表示,开发商也谨慎囤地,注意观察宏观政策的变化。这些面对现实的企业家是聪明的。
可见,房地产市场的确没有部分开发商想象的那样,随着自己楼盘开盘时间的临近,楼市回暖,购房者大批涌入,报复性购房,或是价格越涨,购房者买得越欢。
笔者一直反复提醒大家,今年的市场与往年可能大不相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房价已经到了购房者难以承受的高位;二是房地产整体缩水造成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引发了国际经济衰退;三是国内的通货膨胀正由局部走向全面,中国经济面临硬着陆的危险。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中国经济今年是相当困难的一年。可是,如果被迫硬着陆,可能中国经济宏观基本面会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很赞
没有只涨不跌的楼市,全世界概莫能外,中国的房地产也不能抱有任何幻想。现在是,谁先降,谁主动。看看中国的股市就明白了,落袋才是真金银。对中国楼市而言,现金为王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有现金才有希望,有希望才有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