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牛公务卡能“卡”住腐败?


    为杜绝公款消费中假发票报账、真发票报假账、虚开多报、私设小金库等问题,4月1日起,四川59个省级单位、成都23个市级单位将陆续启动公务卡消费。此后,公务人员在支付差旅费、培训费、会议费、办公用品费、招待费等费用时,都不再使用现金,而改为刷卡支付。(2008年4月10日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志向,也是鲁迅先生之立场。同时,这也应该成为我们现在人,特别是人民公仆的志向和立场。对待贪官污吏,我们要千夫所指,万人唾骂,拉其下马;对待人民群众,我们要甘心作牛作马,埋头苦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人们的印象中,“孺子牛”似乎也成为了人民好公仆的化身。 

    真是太有才了,四川省为了杜绝公款消费中假发票报账、真发票报假账、虚开多报、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推出党员领导干部的公务消费卡,还起名为“孺子牛信用卡”,足见其唤醒党员干部良知的良苦用心。 

    然而,有了好听的名字,不一定就真能有好的效果。孺子牛信用卡,未必就能从源头上防堵公务消费腐败,树立起党员干部“孺子牛”的形象。面对“潜规则”很重很深很恶劣的官场,笔者始终觉得再好名称的公务卡都难以“卡”住公款消费腐败,“刷”掉官员心中积淀已久的贪欲。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在消费的问题上,好像还没有什么消费不是公务消费的呢。出差旅游是公务消费,出国培训是公务消费,参加会议、购买办公用品、吃喝招待都是公务消费,哪怕就是溜进洗脚城、足疗馆去放松一下、舒服一把,也是公务消费,就是自家装修、改造,也能开个其他的发票,让公家买单。等等等等。尽管有很多制度和规范,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不得以权谋私、中饱私囊,但是对于领导干部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消费项目,哪一样被勒令停止过? 

    尽管四川省明确要求有发票没刷卡报不到账,还给公务卡的使用额度作了限制,并且还对报销的手续等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但是这些经过层层“把关”、“验证”的所谓的公务消费,就能保证“合理合法”了吗?我看未必。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中国官场向来是比较盛行的。当年有关部门严厉禁止公款吃喝,提出了“四菜一汤”的游戏规则,结果,“四菜一汤”变成了一个饭后笑话,尽管规则至今还未撤消,但有谁还在遵照那个规则吃饭呢?同样的道理,四川的公务消费卡要求提供原始凭证,必须要有主管领导签字等,但谁能保证那些凭证不会弄虚作假呢?谁能肯定主管领导不会敷衍了事呢?又有谁能管住“主管领导”本人以权谋私呢?并且报销公务费用时,消费了多少钱,消费了哪些项目,有谁在场监督呢?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家,还是以拍领导马屁为己任的下属,还是毫无权力可言的普通群众?再退一步讲,即使不符合单位财务报销范围,领导者个人就会心甘情愿地自己把这部分钱补上? 

    其实,对于遏制公款消费腐败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所提的规范和禁令已经很多了,但是之所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说到底并不是我们的制度不完善、手续不健全,而是一些党员干部头脑中“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积习没有根除。所以,即便手段再先进,总会有人变着花样去玩、想方设法去骗、挖空心思去捞。 

    再好的制度、再硬的规定,必须落到实处,否则都是一种摆设。制度要管用,特别要求领导干部把自己摆进去,真正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绝不能让制度在特权面前、在领导干部面前“缺钙”、“失灵”。制度不仅要规范事,还要管住人。这就必须有很好的监督机制。真正让领导者的权力运行在阳光下、暴露在群众前,只有配套监督和惩戒办法跟上,让任何不按制度办事的人受到惩处,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威力,以保障事业的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 

    廉洁是生产力,而腐败则是破坏生产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不需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隔靴挠痒”的花拳绣腿和手段翻新,而需要真抓实干、动真碰硬的务实之举,真正让腐败分子毫无藏身和立足之地,让孺子牛精神真正发扬广大,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新闻链接: 

    四川公务消费开始刷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