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粮食问题,不妨向虫儿学习(三)


(上续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3/12/103520.html

完全计划之下的、工业化的农业,就不是一个“企业”,即不能够像企业那样以赢利为目的。这就是说,总理“让种粮比打工强”的思路是行不通的。这时,农业工人队伍的组织方式惟一地就是“公务员化”或者说“准军事化”。这就是当年曾经的组织形式——南泥湾的358359旅和后来的生产建设兵团。

没有一个准军事化的粮食生产机制,粮食的战略物资地位就难以保障。如果还是采用分田到户,或者让农民租国家的土地当国家的佃农的话,农业的现状就已经是结果。到时候,即便是坚守了18亿亩红线不被突破,而其中的很大部分都处于无人耕种的情况,“18亿亩”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画饼而已。因此。粮食的高度计划准军事化生产是彻底解决粮食和农民问题的惟一出路。

当农业生产采用准军事化组织方式之后,“农业工”的来源问题也就彻底解决了。蜜蜂当中有工蜂,蚂蚁当中有工蚁,人类解决吃饭问题的成员岂不应该是真正的“工人”?可以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任何一个公民都有义务务农,至少像是服兵役一样干三五年的农业工人,不妨像“铁道兵”一样就叫做“农业兵”。在农闲时节农业兵可以接受正式的军事训练,取代现在的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组织。也可以在农闲时从事以救灾为重点科目的专业训练,在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时,可以动用当地的农业兵抢险救灾,而不再动用正式的野战部队。届时的农业技术工人也就是“农业兵”里的“技术兵”了。如果有人乐于农耕生活,当然可以作为农业兵当中的“职业军人”。此间国家给予类似军饷或公务员工资性质的“农业工人工资”。这就彻底消除了农民和市民、农民和工人的身份差异,也让那些只是站在田边指手画脚让他人如何如何种田的人闭口,城乡两元结构也随之瓦解。这种粮食生产体制更便于农业的机械化和集约化发展,而且“农业工”(“农业兵”)也是工种之一,是一种就业方式,扩大了国民的就业渠道。

 

当农业生产彻底走出市场化误区,粮食的生产机制解决之后,粮食的“供给”模式是什么?厉以宁教授日前想到了废弃多年的“粮票”,这就是一个惟一可取和应该采取的方法,之前已经有人提到。这可以彻底解决粮价问题——非市场化供给也就无所谓价格。现在如何保障军队吃饭,到时候就比葫芦画瓢来保障全民的粮食供应,何况届时的粮食本来就是“农业兵”生产的。

不过,厉教授的票证不是面向全民的,而是像过去的市民票证,面向部分人群。这同现在的基本社会保障全民化的目标有点不一致了。为此,厉教授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解释说“这不是倒退到计划经济”,可见,厉教授还陷在计划经济不好市场经济好的定势思维当中难以回转——事实上,任何经济模式,只有合适不合适,而没有好不好——在粮食这种民生必需品和国家战略物资领域,惟一正确的方式就是完全的、彻底的计划。这不需要再羞羞答答地讳言莫深了。

粮食生产组织国有化、工业化、准军事化,这种办法会受到什么人的反对吗?至少现有的农民不会反对,现有的两亿五农民工不会反对,他们愿意用35年的农业兵役换取永久性社会地位的改变,而且不再担忧离土后的吃粮问题。反对的人可能大多是厌恶种田的市民,就像他们之中很多人不愿意服兵役一样,不过其中的很多人已经用对粮价上涨的抗议之声,宣布放弃了否决权——如果粮价到了种粮有利可图的地步,你自己干吗不愿意去种粮?反过来说,农民甘愿抛弃土地进城做受市民歧视的农民工、市民自己又不愿意去种粮,这就是种粮无利的最好说明,说明粮价已经贱到无人愿意生产的地步,说明粮价离顶点还差得很远很远呢——只要粮食不脱离商品交换的价格体系。

政府要彻底打消通过粮食商品化途径解决全民吃粮问题的念头——横及中外范围纵惯古今历史已经证明,靠粮食商品化模式解决人类吃粮问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穷以应付的死路一条。

 

噢,差点忘记提醒:蚂蚁和蜜蜂的社会好像都是公有制(?)。

(全文完)

 

阅读链接:

农业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2/23/100529.html

18亿亩红线下的粮食及农资行业前景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1/19/96341.html

牛肉面限价令扰动城乡利益格局(12)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7/7/17/73203.html

农民工,我们留给后代的一个寓言故事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3/17/23675.html

谁是粮食商品化的受益者?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3/15/23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