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张茵向本次政协会议提出三个提案: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应取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二是降低富人税负,把月薪10万元以上的最高累进税率从45%减至30%;三是鼓励企业进口先进高效的节能环保设备,给予五年至七年的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的过渡期限。
张茵代表的提案一提出,就在网上引发了争议,被国人普遍理解为是在为自己所代表的“富人阶层”说话,没有顾及大局,没有为“最广大的人民利益”鼓与呼。于是乎,网上网下都一片“讨伐”声。
我个人觉得大可不必,张茵是个富人,她的公司也是个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是一个容易造成严重污染的造纸企业。暂且不论张茵代表的提案内容是否可行,单从她所提出的三个议案来看,就算“关心自己比关心别人更多些,更重要”和“利用政协会议的平台为自己说话”,我认为也未尝不可。因为,张茵作为她那个阶层的代表,是在替自己所代表的利益团体说话,她的动机或曰出发点完全无可非议。“代表代表”,顾名思义,既然是“代表”,那就一定是某一群体、某一阶层的“代言人”了。某一阶层的“代表”如果是在替另外一些人、另外一阶层的人说话,性质就完全不同了,如果这样,这个阶层还要你这个“代表”做什么?正如,张茵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表示“正是由于对这个行业比较了解,我才提出了关于完善《劳动合同法》的建议,至于国家是否采纳,肯定会深思熟虑后才做出决定。我对教育卫生就不了解,总不可能让我提这方面的建议吧?”对于张茵在网络上,遭到网友的痛批,甚至谩骂、谴责,我还真有些为她叫屈。
试想,如果在全国性的两会上,来自社会各个利益团体的代表数量如果能够体现现实世界各个利益团体的人数分布的话,那么最终结果将是各个利益团体之间互相制衡,全国财富的大奶酪就会以最合理的方案得到分配。可问题就在于,各个利益团体的代表数量分布的不均衡,这样就导致了出现这样的声音,就导致了我们要求每一个代表都做“圣人”,都要有“博爱”精神,都要做到“兼济天下”。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与社会现实不符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代表,在两会上,都被要求用同一个声音说话,人人都在大吼“高大全”,高唱“同一首歌”,个个都是“台上讲话,台下鼓掌”,这样的两会还有什么意义呢?
民主党派具有进步性和广泛性,进步性集中体现在与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而广泛性是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及其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各民主党派的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负有更多地反映和代表它们所联系的各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与要求的责任。通过党外干部表达这些具体利益和要求,使执政党在制定方针、政策时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外干部也可以用他们的联系和影响倡导公平、正义、宽容、谅解的理念,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稳定社会的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力。
记得毛主席曾说过:“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我们需要不同阶层的代表,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需要一个公平的博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