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长青——悼孙中山先生


  
  3月12日,中国的植树节,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

  回首革命先驱的戎马一生,我们能够发现孙中山先生不仅仅是一个革命者,同样也是一个思想家、改革家和创造者,在众多领域都有深刻的思考和践行,其中就包括他“急兴农学,讲究树艺”的农业现代化思想。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1893年,孙中山先生亲自起草了著名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他提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李鸿章轻视了这个年轻人,连同年轻人救国图强的志向和思想。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的计划,规划着农业现代化的远景。1924年,他在广州的一次讲演中强调:“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公布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的规定,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后来因清明节对我国南方来说,植树季节太迟,同时也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又决定将孙中山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领导人也非常重视绿化山河的工作,但在那个讲究运动的时期,植树造林并未深入人心,也没有见到多少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审议决定,每年的孙中山逝世纪念日—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以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

  退居台湾岛的国民政府也仍然视3月12日为法定植树节,在这一天,民众的植树热情与对国父的纪念交织在一起,因此孙中山先生和植树节成为维系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回忆和骨肉情深的一条纽带。而海峡两岸对于孙中山的高度认同,足以说明先生的生命如同新木一般长青。

  然而海峡两岸的局势并不能使天国的先生安宁,国民党在台湾失势的十年成为台湾“去中国化”的十年,民进党政府既不承认中华民国,自然也不会视孙中山为国父,而仅仅看做国民党的象征,国民党又被民进党描述成给台湾留下了痛苦的回忆的暴力和专制独裁者,所以反对台湾民众纪念孙中山就与反对国民党、与大陆对峙联系起来,当逝者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