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发勤
(山东理工大学教科所)
本文原载于《石家庄学院学报》2004-4
其他转载 1.东亚文化论坛 2.武汉中和投资有限公司 3.中国语文教学
摘要:中日两国的教育交流历史悠久,它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文化,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和古汉语是日本文化和语言词汇的重要渊源之一,分析作为民族智慧结晶的熟语,就可以看出日本语的许多典故谚语来自于中国的古典、寓言故事和成语。比较中日熟语的渊源和相互影响,对于学习语言和反思祖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育交流 文化 熟语 汉语 日语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有着悠久的教育交流历史,而教育交流又影响到日本的文化和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语言中的熟语又是语言的精华、认识的结晶,其文化内涵比其他词汇更典型、系统、丰富,所以比较中日熟语的渊源和相互影响,对于学习语言和反思祖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古代中日教育文化交流对日本语言文字的影响
1、中日教育文化交流与日本文字的创制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已与日本列岛上的人民已经有了间接或直接的接触,汉朝王充在《论衡》中就多次提到,周成王时倭人曾来献鬯草。汉朝时期日本列岛上有许多部落国家都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
文化交流为教育交流奠定了历史基础,教育交流又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由于日本贵族对中国先进文化的追求,使重视儒家教育的中国古代教育传统直接影响到日本。据日本的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经》记载:285年,日本皇朝为了学习儒家文化,特地从朝鲜半岛的百济聘请了精通儒学的博士王仁,当时王仁就带去了《论语》10卷,《千字文》1卷。日本教育史学家们对这一事件非常重视,认为日本自此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使日本有了记录语言的文字。到了6世纪,日本贵族阶级不仅学习儒家的经典,而且还涉猎天文、地理和方术等方面的书籍,许多日本贵族青年已经能够用汉字书写和阅读公文,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成为他们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的准则[2]。两个多世纪间接的教育交流,共同的文字和共同的教育内容,为两国的教育交流搭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隋唐时期中日教育文化交流达到高潮,这个时期由于中日之间的历史差距,主要是日本向中国学习。"大化革新"的成功正是日本政府重视教育交流与改革的结果。当时,隋唐为了炫耀国威和富有,以达到以德怀远的目的,对来访使节加以优待。外国使节所到之处,饮食、住宿一律免费。繁华的景象及优厚的待遇使日本人大为惊叹,从而对中国优秀的文化更加叹羡和憧憬,朝野上下醉心于学习和模仿,形成一股学习的热潮。日本圣德太子摄政以后,为了对落后的社会制度进行改革,需要培养革新的力量,需要学习先进的思想和治理国家的政治经验,而与中国进行教育交流,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途径。从公元600年日本向隋朝派出第一批遣隋使始,一直到894年,日本朝廷向中国共派出4次遣隋使,19次遣唐使(实际成行的遣唐使为12次)[3]。
中日教育文化交流影响到日本奈良时期官学和私学的发展,尤其影响到日本语言文字。文明的兴盛和书写的发展密切联系,日本人借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据说由吉备真备和空海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和草书,创造了片假名和平假名。[4]作为片假名,是借汉字的偏旁部首,取其音而形成的文字,平假名则是日本在平安时期借汉字草书创造的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的创制,是日本有了与本民族语言相应的文字,这是日本文化史乃至整个历史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这正是由于隋唐时期的中日教育交流的大规模进行所促成的。
2. 日语能不要汉字吗——反思汉字的文化价值
汉字对于日语表达和日本文化的功用是不可抹煞的。明治二年(1869)始日本有废止汉字的争议,认为表意文字的汉字笔画繁杂,是现代化的障碍,而表音文字的假名有"言文一致"的大众性和便利性。当时留学美国的森有礼发表批判国语的文章,主张采用英语,但斯宾塞警告他会冒"离经叛道"之嫌,才有所收敛。甲午战争时又有人主张不能大量废除汉字。没有汉字,除了因同音字过多会引起交流中的混乱外,还直接涉及大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问题。1894年近代日本语言政策中最重要的人物、东京帝国大学日本语讲座教授上田万年发表题为《国语与国家》的演说,强调国语的神圣性,把日本语比喻做"日本人的精神血液"、"国体的标识",日本的国体,主要是以此精神的血液来维持[5]。这样就把日语定位在国家、语言、民族的三位一体的国家框架中。至今日语仍在大量使用汉字。
由此我们也可反省全球化进程中汉字及其代表的语言文化的独特作用。语言与认知相关,而认知又与文化背景相关。汉字不同于其他文字一个特点是音、形、意、调的统一。学习一个"仁"字,就会有相应的人文要素联动,获得某种伦理认识和对历史文化的理解。汉诗汉文不仅善表情意和深邃思想,多有丰富的美学意蕴,且每每浸透着伦理意识、正义感和理想追求。这是民族文化性格的一部分。例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多么令人遐思无限、回味无穷的诗句,如果译成英文的话,恐怕只是几个并列的单词而已,很难达到如此传神的效果。这也是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翻译性。语言和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相互作用,一旦语言文字改变,则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将消失,所谓民族的"精神血液"也难以维继。
汉语言文字曾影响到中国周边国家。但是,到近现代一些原使用汉字的国家(譬如越南、朝鲜)等不使用汉字后,一是失去了汉字形象生动的表现力,而是随着亚洲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其同中日等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和学习带来不便。在计算机输入技术发展的初期,某些人因汉字的输入问题心存失望和悲观情绪,但如今却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类担忧已烟消云散,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与人文自身有关的东西的价值。虽然有外国人初学汉语的困难或如上所述的在某一阶段汉字不能适应新技术(尤其是源于西方的技术)的需要,但是如果我们只顾追求纯粹机械的东西,或为浅显易学而抛弃悠久的历史文化,使汉字变成拼音文字,则世界文化失去了多样性,人类的思维方式就单调了许多。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古希腊罗马文明翻译成现代欧洲语言,其神韵尚可以保存其中,因为他们是同源文化。试设想如果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明独霸天下,语言文字失去了多样性,变成了英语世界,那么作为文化瑰宝的唐诗宋词也能像古希腊罗马的作品一样译成英语而不失其神韵吗?那才恐怕是文明的悲哀吧。日语中正是由于汉字的存在,才使日本人能够直接借用汉语的经典熟语,比欧美人能欣赏中国的诗词文章而不失其原汁原味。
二、比较不同文化或相似文化中的熟语的意义
在众多语汇中,熟语(包括谚语、成语、格言、典故等)往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智慧。熟语是语言的精华、认识的结晶,它以言简意赅的形式传递知识、给人以教益,增加说话中的幽默感,使言谈富有情趣。我们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即熟语(谚语)有时比一长串词语有更具表达效果,例如在争论中,它往往决定着争论的结果,或给你以胜利的甜蜜,或给你以失败的痛苦。所以分析熟语尤其是谚语的特性及不同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我之所以用"熟语"通指此类用语,主要是单用传统的"民间流传的通俗的" 意义上的"谚语"已不能概括此类用语,一些出自经典的名言随着长时间的运用便日益具有谚语的性质。
比较不同文化中的熟语,就会发现它兼具独特性与普遍性二质,其独特性(uniqueness)源于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或一个地区所特有的表达习惯,其普遍性(university)源于对人类所处境况的生动描述。把作为智慧结晶的典故谚语,同大洋彼岸的异质文化加以比较,你就可以发现东西方的智慧在此争奇斗艳,各有各的妙处,体验到其中的独特性与普遍性。有的熟语对于处在另一文化背景中的人来说很难理解,有的熟语则能在不同文化中找到类似的语句,如汉语、日语中的"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和英语中的"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它说明文化中相似性的存在,或反映了生活方式、认知方式的一致之处。一句熟语在不相关的文化中有精确的对等句是很少见的,或看似对等,中间却有许多细微差异。十分对等的用语也并不说明二者有共同的渊源,它可能是一种巧合。例如汉语中有"隔墙有耳",英语中有"the walls have ears",于是有人推测它是翻译过去的。事实上,二者都很古老,不可能存在直接的影响。二者的相似性无疑是认知上的巧合。至于日语中为"壁に耳(あり)",很可能出自汉语,因为汉语中此词比较古老,语本《管子·君臣下》"古者有二言,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由此看来,此语又非《管子》始创。所以,追溯谚语的来源是一项艰难的任务。谚语通常归功于整个民族,而非个别作者。这在文学还没成熟的国家更是如此。对于中日英三国来说,除人民大众外,许多也来自于文学作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交流必然要通过语言接触,甚至词汇的借用来实现。词汇的借用反映了文化输入与输出的路径。中世纪英语人从阿拉伯语中借用科技词汇(如zero, alkali),从意大利语中引入音乐词汇(如opera, piano)。日本人则先是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在本国文字中不仅使用汉字,并大量引用汉语词汇;后来又为了学习西方文明,用具有拼音性质的假名大量引用西语词汇。
不同国家的熟语也相互影响,而且和文学作品互相促进。例如,许多对于英国人很熟悉的谚语,仔细分析竟然来自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的译本。"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乌鸦笑猪黑)竟然译自西班牙。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就会发现,他写过的一切几乎都变成谚语(proverb)或大众用语,虽然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引用莎士比亚。但进一步分析,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又可能借用普通人的口头用语,很难确定二者是通过怎样的途径相互影响的。
那么,汉语对日本的典故熟语的影响达到何种程度?在一本由美国诗人莫尔文(W. S. Merwin)编写的Asian Figures中,收集了亚洲不同国家的熟语,由于莫尔文不懂日语,竟然在日本部分以"国破れて山河あり"(Country has fallen, but rivers and mountains remain) 开头,他不知道这来自中国诗圣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由日本诗人芭蕉翻译过去的[6]。可见,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之久远,有些已分不清彼此。以下举例分析中国经典熟语对日本典故谚语的影响。
三、中国经典熟语对日本熟语的影响例析
日语中的熟语来源除了本民族的生活实践外,有许多来自中国的经典和成语。翻开一本小型的日本的四字熟语辞典,你会发现许多是中国人熟知的成语。以三省堂编的《四字熟語辞典》中的あ行为例,36个熟语中,有21个是中国人熟知的成语,如安常処順、暗送秋波、暗渡陳倉、安如泰山、按部就班、安分守己、按兵不動、安歩当車,等等[7]。日语中四字熟语中许多直接引用汉语成语,有的仅改变一个字,按図索駿、以毒制毒、杞人之憂,等等。 除四字熟语以外,还有二字三字熟语,望蜀 、知音、耳顺、蛇足(だそぐ)、泥酔(でいすい)、千里眼,等等。
就语言输入来说,虽然存在大量词汇的借用现象,但许多语言仍然保持自己的语法结构。但在日语中,源于汉语的词汇有些改用日语句式,但大量的四字熟语则原封不动地照搬过去,这也是为了保持汉语"四字格"成语的音韵美的缘故。
日语中的典故谚语,更是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以下以日本朝日晚新闻社(Asahi Evening news)出版的《日英故事ことわざ辞典》[8]中收录的典故谚语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语汇对日语典故谚语影响的几个方面( 以下用"←"表示"源自") :
1.来自中国的谚语和俗语
日语的许多典故谚语来自中国的谚语和俗语,如: 万卒は得易く一将は得難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桃李もの言わず下自ら蹊を成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好事門を出でず悪事千里を走る←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百聞一見に如かず←百闻不如一见;人に千日の好みなく花に百日の紅なし←人无千日好, 花无百日红;尺も短かき所あり寸も長き所あ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飛鳥尽きて良弓蔵れ狡兎死して走狗烹ら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2. 来自中国的寓言、故事
日语的许多典故来自于中国的寓言故事,如:剣を落して舟を刻む;虎の威をかる狐;塞翁(さいおう)が馬;愚公山を移す;矛盾の说;断機の戒め;孟母三遷の教え;邯鄲の梦,盧生の梦;堅白同異の弁;函谷関の雞鳴,等等。有的则是中国成语的日语句式化,如:隴を得て蜀を望む,井に坐して天を見る,雨に沐い風に櫛る,口に蜜あり腹に剣あり。
3.来自中国传统经典
中国的许多传统经典如《荀子》、《老子》、《论语》等,影响到日本的古典熟语。
《荀子》强调学习与环境的重要,《为学》中有,"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积土成山",这些也成为日语中的常用语:氷は水より出でて水よりも寒し,青は藍より出でて藍より青し; 麻の中の蓬(はたすけずして直し。
出自《老子》的语句则反映了一些哲学智慧:合抱の木も毫末に生ず;九層の台は累土より起こ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大道廃れて仁義有り;国乱れて忠臣あらわる← 大道废,有仁义;国家昏乱,有忠臣 ;美言信ならず←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经典《论语》对日本典故谚语的影响更大,给人的教益也最多。例如,要求人不断学习,善于思考,承认自己无知,勇于改正错误:
(1)性相い近し習い相い遠し←性相近,习相远(《阳货》)
(2)学んで思わざれば則ち罔し←学而不思则罔(《为政》)
(3)一を聞きて以て十を知る←闻一以知十(《公冶长》)
(4)知らざるを知らざとせよ是れ知るなり←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5) 朝に道を聞けば夕べに死すとも可なり←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6)天を怨みず、人を尤(とが)めず←不怨天不尤人(《宪问》)
(7)過ちては改むるに憚ることなかれ←过则勿惮改(《学而》)
(8)過ちて改めざる是れを過ちと謂う←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特别是有关修身为"仁"的熟语颇多,要人学做君子,达到中庸:
(9)其の身正しければ、令せざれども行わ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10)己れを克めて礼に復るを仁と為す←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11)剛毅朴訥(ごうきぼくとつ)仁に近し←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12)身を殺して仁を成す←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13)巧言令色(こうげんれいしょく)鮮(さくな)し仁←巧言令色鲜有仁(《学而》)
(14)己れの欲せざる所は人に施すこと勿か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15)義を見て為ざるは勇なきなり←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
(16)知者は惑わず, 勇者は懼(おそ)れず←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罕》)
(17)知者は水を楽しみ;仁者は山を楽し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4.文与道的结合
汉语中一向倡导文与道相结合,所谓"君子学以致其道",所以来自于中国经典的日语熟语也体现出这一特点。除了上述来自《论语》中许多例句外,再例举一二。例如要求人积善养德的语句:
悪小なるを以て之を為すことなかれ←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语本《三国志》);善に從うこと流るるが如し←从善如流(《左传》);積善の家には必ず余慶あ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周易》);其の誼を正し其の利を謀らず←正其谊不谋其利(《汉书·董仲舒传》)
修身要慎独,"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要不欺暗室,"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孔子家语·在厄》)。做人要堂堂正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修身在于养性,"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 (汉枚乘《七发》)。要安心立命,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于是日语中也有:
独りを慎しむ;闇室に欺かず;芝蘭深林に生ず人無きを以てして芳しからざるにあらず ;仰いで天に愧じず ;安心立命(あんしんりつめい);天に順う者は存し天に逆らう者は亡ぶ;伐性の斧(ばっせいのおの)。
古人在朋友交往中,有许多经验与美谈。取善辅仁,皆资朋友;往来交际,迭为主宾。尔我同心,曰金兰;心志相孚为莫逆;刎颈交,相如与廉颇;伯牙绝弦失子期,更无知音之辈;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些都对日本人的思想与言辞有所影响:
莫逆の交(ばくぎゃくのとも)、知音(ちいん)、刎頸の交り(ふんけいのまじわり)、金蘭の契(きんらんのちぎり);愛してその悪を知り憎みてその善を知る;君子の交は淡きこと水の如し。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熟语乃至日本文化深受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分析这一影响,不仅具有文化学、语言学方面的意义,还有教学方面的意义。在外语学习中,对目的语所代表的文化的了解,可以让外语学习者更有效地使用语言,同时又反省自己的文化,看到文化之间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中日语言文化的许多相似之处为教学提供了记忆的方便。例如,通过已有的熟语去学习日本汉字的词汇和读音,可以为记忆提供固着点,即起到奥苏贝尔(D.P.Ausbel)同化学习理论中所说的"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的作用,促进有意义学习[9]。例如,笔者在初学日语时,利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记忆日语译文"春眠(しゅうみん)曉(あかつき)を覚(おぼ)えず,処処(しょしょ)に啼鳥(ていちょう)聞く",结果这几个字的读音由于这句诗的提醒而始终不忘;学习一句"忠ならんとすれば孝ならず孝ならんとすれば忠ならず"(忠孝不能两全)就记住了"ば""ず"的用法。同时,学习这些来自中国的典故、熟语,不能不重温儒家思想的伦理价值,体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2] [3] [4]孙培清.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0,170,171,174.
[5] 上田萬年.國語と國家と.明治文學全集(44).筑摩書房,1968,108-113.
[6] [8]池田弥三郎,ドナルド・キーン,監修.日英故事ことわざ辞典.东京:朝日イブニングニュ-ス社,1982.
[7] http://www.urban.ne.jp/home/diresu21/a_.html
[9] 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51.
The influence of Sino-Japan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 Japanese Proverbs
Abstract: The long history of Sino-Japan Educational Exchange produced a great impact on Japanese culture, its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Confucian ideas and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were one of the main sources of Japa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Analysis of proverbs, which are a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a people's wisdom, shows that many proverbs in Japanese came from Chinese classics, stories and idioms. An insight into these cultural similarities will be helpful for language learning and reflection of Chinese own culture.
Key Words: Educational Exchange, Culture ,Proverb,Chinese, Japa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