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与士大夫情结


情结 大学生就业 士大夫 

 

  2006年11月29日羊城晚報有评论员认为大学生去当球童分明是人才浪費,他正告他的异见者:别说大学生竞聘球童是观念转变,事件的由头是:西南大学2007届毕业生秋季双选会11月27日上午在该校竹园食堂火爆开场。一家名为红鼎高尔夫球会的单位现场抛出72个职位,其中高尔夫球童一职颇为惹人注目。尽管月薪仅有700元另加客户小费,但还是有40余名学生直接表示应聘球童。(11月26日《重庆晨报》)评论称:不想说大学毕业生就不能做球童,但接受了高等教育去做球童,毕竟是人才浪费,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文凭真的什么也不能说明,那么还要大学干什么?长时间的教育投入,是需要产出和回报的。这个产出和回报,不但是指合理的薪酬,也同样意味着学以致用。大学毕业生做球童,可以理解但无须赞其为“观念转变很快”;谁不想学用一致?“捡到篮里就算菜”那是无奈。不要总拿“哈佛毕业生也在开出租”来说教。哈佛毕业生有开出租的,但那不是常态,绝大多数的哈佛毕业生没有开出租。

  这事件过去一年多,同样的事件再次发生:2008-02-2007:46:00《河南商报》报道: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河南大学生找工作纷纷“低姿态”.前台接待、收银员……这些“低档次”的岗位大学生以前都瞧不上,认为那是中专生该干的工作。而在前天的一场招聘会上,一上午就有近千名大学生争当收银员。文中忧虑,大学生的市场价值如此便宜,会造成中国教育资源的浪费,呼吁政府“有一个合适合理的和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出台”,以解决这个问题。

  但在我看来,这恰好是一种价值的理性回归,关于这个问题我早在2006年就明确地表达过我的意见,我不预备从很高深的学术角度来探讨,我之预备说的上俄罗斯的受高等教育率为98%,如果按照我们中国的腐儒的大学生就必须做高端职业,这样就才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观,那么俄罗斯做低端工作的那么将仅仅只有2%了,那么俄罗斯的普通工人农民这样的职业怎么解决呢。

  我个人认为高等教育不是饭碗教育而应该是一套价值观和认识观方法论的传输。悖离这个根本宗旨的一切说教我认为都是有害的。

  而之所以出现,大学生去当球童就被我们的专家们认为是人才浪費,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骨子深处的士大夫情结,是他们骨子深处的那套孔夫子的劳心与劳力对立的价值观。中国有许多自大自尊的学者,往往欢喜把“士大夫”三个字放在脑筋里,不肯放弃,动辄喜欢讲士大夫的特殊文明。这种观念,当然不脱“士大夫的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