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有一句名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从历史的角度看,毛的这句话没错,完全马列主义,符合实际。有书可载的中国历史,自炎黄开战于陂泉,帝尤戮于涿鹿,舜极四罪咸服岳牧,启扈大战于甘夺得家天下,一路数落下来,无论是历史变革时期还是分合列序,无一不是靠刀枪征伐而掌统一大印、执天命南臣万民。再看民国时期,凡北洋政府与中原草荞、南北胡子、东西响马,盖有枪就有了地盘,有了地盘就有了税响,有了税响便可为所欲为。再看洋夷,海盗鸟国也好、陆霸土围子也好,皆以抢掠杀生为不易之道,始作资本原始积累而后“阿弥陀佛”。军事手段、武装斗争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形式,除此之外,似乎再找不到更智慧的办法。
但有一个实事不容回避,仅靠军事手段夺取天下都逃不脱掉王朝兴衰“周期律”支配,除非有所变易。延安毛黄(炎培)“窑洞对”,黄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如果说三国时期的“隆中对”是策论夺取天下第一名对,那么延安时期的“窑洞对”则是探讨保住天下第一名对。如此看,枪杆子的作用还是有限的,可夺天下一统而不能保天下万全,夺之意何?
保天下同夺天下原理相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顺天理依民意而姿。-----
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我是看了这个题目和一些评论之后,才决定写的。
可是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的原因没有?为什么要在枪杆子里出东西呢?再引申一下:我们的思想呢?也需要这样吗?阵痛是不可免的,对传统而言,有时,一阵不经意的‘风’,就可以吹灭一些蓬勃的生机,所以,‘新的生机’要存活,需要韧性或者是‘枪杆子’,不是吗?在经济社会的今天,‘枪杆子’不也是‘经济’的代名词吗?当‘枪杆子’落实到个人呢?----
那么产生‘毛泽东’的‘枪杆子’又是什么呢?当我们在期盼人才或天才的时候,当人才或天才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能够真正的自问:我们需要吗?还是需要的仅仅是‘热情的呼唤’和有意无意的‘扼杀’-----
毛泽东的不幸与大幸是与中国的局势紧密相连的。至于毛泽东的历史与丰功伟绩我们也很熟悉,当然,这也不是我想说的内容。我想说的是: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在长征路上被启用的,确切的讲:是在共产党的危机存亡之际被启用的。问题出现了,1 如果毛泽东被提前启用,中国会是什么样子?中国的解放是不是会提前?为什么不被提前启用,而必须在‘生死存亡’之际? 2 如果共产党没有这个生死存亡时刻,我们的毛泽东还会被启用吗?毛泽东还能成为我们的毛泽东吗?中国的解放又会怎样?中国现在又会如何?
既然是历史,当然不会有如果。但在社会的今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能不能、敢不敢提这些问题,向我们自己提这些问题。当没有‘生死存亡’,当没有‘不得不’的时候,又会有多少‘毛泽东’被湮灭。个人如是,家庭如是,团体如是,世界如是----再问一个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意识到了吗?唉,可悲的,更为可怕的思想文化。
好了,先写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