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中国平安推出的巨额再融资方案市场反映强烈,股市应声而大跌,40多家上市公司欲加入到这个再融资行列,人们看到自己的市值缩水,对平安、对再融资声讨不断。对此,中国平安仍坚持自己的融资计划,公司高管们已出动游说。平安的坚持有理吗?依据是什么?管理层为何无动于衷呢?可能很多人还不明就里。下面来看一下平安的融资依据:
目前对再融资的条件是根据2006年5月7日,监管部门正式发布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该办法取消了上市公司配股前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6%的限制,仅要求最近3年连续盈利,并将过去对净资产收益率的要求从10%降低到6%。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配股,配售股份总数不能超过此前股本总额的15%;可转债发行后,累计债券余额不得超过发行前一年末净资产额的40%。看看中国平安这次的融资规模,完全是按照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融资比例进行的,并没有突破上限。中国平安的再融资是符合现有规定的。
再融资有理无罪,制度失当
借助于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几乎是每一家上市公司的美好愿望。上市公司再融资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正当途径。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方式主要有增发(包括公开增发与定向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自《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及“新老划断”后,定向增发由于程序简单、操作方便、费用低廉等优点成为再融资最主要的形式。实际上,在大牛市的氛围下,即使是实施高价公开增发,也还未见到失败的先例。
当时出台《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是因为流通股少,市场供不应求现象突出,倘若不增加供应有可能导致股市因持续暴涨而累积巨大泡沫。时代不同了,此一时彼一时啊!没想到再融资“猛于虎”啊!
可是,上市公司按照规定融资是正当的,没有问题的。那么就是现有制度规定有问题了,以前规定也许没有考虑到众多大盘股的再融资问题、没有考虑到把国有银行股以1-2块钱的价钱卖给所谓的外国战略投资者后股价能被爱国的中国股民抬到翻几番的价位,更没想到当股价翻几番是这些所谓的外国战略投资者成了战略投机者变现退出了,更没有想到这些大盘股会在股价比当初IPO翻几番时进行大规模的再融资!更没有想到这些大盘股会在股价比当初IPO翻几番时进行正当、合情、合理大规模的再融资时,市场投资者会如此不买账——用脚投票——股价狂跌!
由于再融资相关制度本身存在巨大漏洞,导致上市公司纷纷趋之若鹜钻这些漏洞,某些上市公司有条件欲再融资,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如某房地产类上市公司继连续两年增发成行之后,又立即推出了欲发行数十亿元公司债的方案;又如中国平安,去年3月份上市,对投资者没有一分钱的回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推出天量融资计划。而面对这样的恶意圈钱,居然是在完全符合现行的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以及再融资管理办法的合法行为。制度失当啊!
中国平安再融资事件对中国证券发展是会有贡献的,它引发了任命对目前的再融资制度、融资机制的大讨论和深刻反思,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市场机制提供了契机。
中国平安的再融资事件促使了人们对再融资机制的深刻反思。借助于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美好愿望每一家上市公司都会有。但这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发展壮大。不能总想“一口吃成胖子”,德隆系的曾经辉煌和泯灭应当成为警醒,再融资应该立足现实、立足长远、立足可持续性、成长性。
目前对再融资的条件是根据2006年5月7日,监管部门正式发布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该办法取消了上市公司配股前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6%的限制,仅要求最近3年连续盈利,并将过去对净资产收益率的要求从10%降低到6%。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配股,配售股份总数不能超过此前股本总额的15%;可转债发行后,累计债券余额不得超过发行前一年末净资产额的40%。看看中国平安这次的融资规模,完全是按照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融资比例进行的,并没有突破上限。中国平安的再融资是符合现有规定的。
再融资有理无罪,制度失当
借助于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几乎是每一家上市公司的美好愿望。上市公司再融资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正当途径。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方式主要有增发(包括公开增发与定向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自《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及“新老划断”后,定向增发由于程序简单、操作方便、费用低廉等优点成为再融资最主要的形式。实际上,在大牛市的氛围下,即使是实施高价公开增发,也还未见到失败的先例。
当时出台《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是因为流通股少,市场供不应求现象突出,倘若不增加供应有可能导致股市因持续暴涨而累积巨大泡沫。时代不同了,此一时彼一时啊!没想到再融资“猛于虎”啊!
可是,上市公司按照规定融资是正当的,没有问题的。那么就是现有制度规定有问题了,以前规定也许没有考虑到众多大盘股的再融资问题、没有考虑到把国有银行股以1-2块钱的价钱卖给所谓的外国战略投资者后股价能被爱国的中国股民抬到翻几番的价位,更没想到当股价翻几番是这些所谓的外国战略投资者成了战略投机者变现退出了,更没有想到这些大盘股会在股价比当初IPO翻几番时进行大规模的再融资!更没有想到这些大盘股会在股价比当初IPO翻几番时进行正当、合情、合理大规模的再融资时,市场投资者会如此不买账——用脚投票——股价狂跌!
由于再融资相关制度本身存在巨大漏洞,导致上市公司纷纷趋之若鹜钻这些漏洞,某些上市公司有条件欲再融资,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如某房地产类上市公司继连续两年增发成行之后,又立即推出了欲发行数十亿元公司债的方案;又如中国平安,去年3月份上市,对投资者没有一分钱的回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推出天量融资计划。而面对这样的恶意圈钱,居然是在完全符合现行的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以及再融资管理办法的合法行为。制度失当啊!
中国平安再融资事件对中国证券发展是会有贡献的,它引发了任命对目前的再融资制度、融资机制的大讨论和深刻反思,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市场机制提供了契机。
中国平安的再融资事件促使了人们对再融资机制的深刻反思。借助于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美好愿望每一家上市公司都会有。但这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发展壮大。不能总想“一口吃成胖子”,德隆系的曾经辉煌和泯灭应当成为警醒,再融资应该立足现实、立足长远、立足可持续性、成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