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山口扬平 译者:端木清言
译者前记:
2008年2月22日,山东三联商社2700万股控股权暗战终于水落石出。国美电器(0493HK)通过“孙”公司间接完成山东三联商社控股权的收购(事见:2月22日腾讯财经:http://tech.qq.com/a/20080222/000131.htm)。
2007年以来,日本家电量贩业界(家电连锁业)同样发生着行业巨变。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似乎正在超向Yamada(山田电机)霸权时代转变。但是,日本家电量贩业界BIC、Edion、Ks等巨头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合纵连横,结成对抗Yamada霸权的联盟;同时也在寻找包括借助M&A扩大自身规模在内的其他发展战略。反Yamada联盟会不会步当年反国美电器联盟“中永通泰”后尘,最终被各个击破,难逃被收购的命运?还是能够绝地反击,最终胜出?当然,Bic Camera、Best、Edion Group通过资本纽带所形成的反Yamada联盟,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当年的“中永通泰”要稳固的多;但是由于对控股权旁落的顾虑,因而也增加了联盟的不稳定性因素。所以,日本家电量贩业界的动态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但是,正如著者山口扬平先生所说:M&A所形成规模效益目前尚未有成功的案例。日本家电量贩业界经过近60年的发展,商品•价格•服务竞争也无法实现绝对的差异化。那么整合社会资源,异业联盟整合战略也许是各家电量贩企业绝地求生的最后机会。BIC率先启动异业联盟的发展战略,无疑是抢占了先机,增加了胜算。
家电连锁业竞争终究是一场比拼耐力的马拉松竞赛。而马拉松的规则是:瞬间体力并不代表能够坚持到最后;起跑领先者则往往半途而废。对于割据一方夹缝求生的五星电器、深圳顺电家电家居连锁、湖南通程电器、安徽国生电器等区域型家电连锁企业来说,如何利用对手频出昏招,无暇顾及其他社会资源整合以及放松自身经营服务水平改进的失误,创造自身发展的机会,将对中国家电连锁业未来的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正文:
业界首位的山田电机和第5位Bic Camera之间围绕Best电器的经营主权的争夺战成为日本家电量贩业界的聚焦点。那么为何M&A在日本家电业量贩业界频频出现?同时,Bic Camera将如何实现对山田电机的绝地反击?本文将向您揭示隐藏背后的根本原因。
日本家电量贩业的M&A(收购合并)战争开打。可以说是由于Eiden和deodeo的合并(即今天的EdionGruop),更是由于EdionGruo相继控股收购3Q、石丸电器、Mitori电气;Best电器收购东京地区的櫻屋电器;K's电气收购Denkodo,Nojima(上新电机)与真电的合并;以及2007年8月山田电机成为Best电器的事实控股股东;2007年9月山田电机取得kimuraya控股权,使日本家电量贩业界进入"M&A巅峰"时刻。
目前围绕Best电器,业界首位的山田电机和第5位Bic Camera也正在进行着通过资本收购手段从而取得对Best电器经营主权控制的争夺竞赛。为什么类似的收购战频频发生呢?笔者认为首要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零售业竞争力的本质-对「规模效益的追求」。
所谓“规模效益”的追求?
所谓零售业,是自己不制造商品为了满足个人消费者商品需求而专门从事销售的行业。由于无法实现商品的差异化,因此单纯的销售自有商品的难以生存,同时正是由于商品的同质化,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导致日本家电量贩业界价格竞争成为克敌制胜,夹缝求生的主要手段。
当然,也存在通过追求便利性规避价格竞争的便利店(例如:以主打99日元发动价格竞争运动的Shi yoppu)以及通过VillageVAN模式利用特色商品组合提供价值的零售企业。
但是一般情况,通过追求规模的扩大化,从而提高进货谈判力降低采购成本,通过连锁店经营的模式抢占地盘,占领市场,降低企业的固定费负担则是零售业的主要模式。特别是对于消费者需求满足已经进入成熟期的商品别(家电、家居、快速消费品等),因此围绕“规模效益”获得的竞赛愈演愈烈,行业则以急剧的加速度进行着优胜劣汰,演绎着适者生存,强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特别是在日本家电量贩业界,早已经存在被称为40%「规则」的行业惯例。即家电量贩店之间资本合作比例超过40%以上才能够从制造厂商统一进货的规模效益,因此基于本规则,确实存在"大鱼吞小鱼",中小型家电量贩企业难逃被收购合并的命运的可能性。
那么,在日本家电量贩业界加速整合,行业洗牌的竞赛中,谁能笑在最后,谁是最终的获胜者呢?只要观察目前的状况,几乎可以断定非山田电机莫属。因为,也只有业界首位的山田电机, 3兆日元这个更高规模追求(目前其销售规模近2兆日元)直指M&A竞赛的冠军宝座。
山田电机与Bic Camera之间围绕Best电器控股权的争夺战,根本原因便在于此。而规模效益是否就是竞争致胜的法宝呢?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乘算关系究竟如何呢?物极必反的规律在家电连锁业M&A中是否就会例外呢?答案是不确定的。因为,目前还没有M&A成功的案例,但是失败的案例却很多。
「商圈经济」和「规模经济」
Bic Camera,在东京地区拥有很多大型店铺,不但经营照相机和家电,还包括PC、酒类、床上用品、自行车、玩具等辅助商品。
丰富的商品阵容大大地满足了顾客对便利性需求,Bic Camera在"商圈经济 (指:拥有良好的商品丰富度、形象、档次、价值定位、顾客印象等商圈影响力指标)"方面表现出色。不过在攻城略地,抢占地盘的"规模的经济"方面,则是步Yamada后尘,做为追逐者的姿态出现。
Bic Camera在“规模经济”方面的相对落后,也可以财务方面进一步得到验证。比较两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山田电机的资本充足率超过50%,而Bic Camera则也仅超过20%的水平,因此Bic Camera相对缺乏稳定感。
Bic Camera如何绝地反击呢?
那么,是不是就没有Bic Camera反击的可能性吗?当然不是。制胜的机会,在于其能否有效推进与业内其他中小型家电量贩店的合纵连横以及与其他行业战略协作,从而获得行业内外两条战线的支援,提高对战Yamda的胜算。
从目前家电量贩店行业经营的状况来看,“比例尺竞赛”的胜负已经出现从另外一个方面转化即(单纯规模竞赛-赢利能力竞赛)转换的迹象。因此单纯依靠规模效用开展价格竞赛,最终取胜的机会也很难。当然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竞争力从而提高集客力也是一种途径,不过服务质量的竞争也难以实现绝对的差异化。
Bic Camera如何实现绝地反击?我想,除了以上的方式之外,与「JR东日本」的合作也许是其实现翻盘扭转劣势的最佳机会。
Bic Camera携手JR东日本提高集客能力的方法
Bic Camera的引以为豪的强项在于其店铺大多分布在"车站附近"的商圈。这是与主要在郊外开设店铺的山田电机之间的最大不同。车站中心商圈强大的顾客流量成为Bic Camera的最大的优势。
如果考虑这一点那么最好的战略就是与掌握车站经营权的JR协作。目前,在JR东日本由于运输事业饱和正在积极地推进着"车站Naka"商务。同时,JR压倒性的顾客通信量中隐藏着庞大的商机和力量。对于Bic Camera来说,这正是其最需要的资源。
JR東日本とビックカメラの
并且双方协作的关键字只有1个:「企业货币」。
从近阶段相关报道也可以看出,目前正进行着非接触型电子货币的普及风暴,JR东日本的「Suica」、私营铁路联盟的「PASMO」、7andi的「Nanaco」、Aeon的「waon」,日铁的「Edy」等各阵营,在不同企业间通用流通的企业"货币",成为了超越行业的新经济圈。
因此,Bic Camera正致力于持续推进其企业货币「「Bic Camera Suica卡」在同车站车周边店铺通用流通的战略。
目前,「Bic Camera Suica卡」与「Suica」协作推进初显成效。1000日元的Suica 卡即可在 Bic Camera店铺免费获得Bikkupointo卡。同时,JR东日本的「viewSUNX点」也能够变成Bic Camera的点。
目前,JR东日本和Bic Camera的协作卡是在「Bic Camera Suica卡」之外开展,则令人遗憾。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兑换手续的复杂性让很多顾客望而却步,放弃了兑换的想法。根本原因则是换算率的问题,在Bic Camera积蓄的消费点数被Suica自动充值。因此也造成在Bic Camera的买东西客人连续不断流动Suica。而Bic Camera似乎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好处。
因此改进目前的换算率,使Suica充值使用「Bic CameraSuica卡」积蓄的点数,像Bikku一样对于更有利于顾客的利益和使用的便利性。那么情况则会完全不同。因为,JR主要在出差等「商务」活动中使用,而Bic Camera卡则是要购买很多东西,办理生活「私事」时使用。
当然,将办理公事所积蓄的点数兑换成“私事”所需(购买家电)的折扣,对于商务人员来说也有着很大吸引力。因此,也带动和保持了到位于车站附近Bic Camera店铺购买家电商务人员群体。
如果要进一步强化这种方式的集客能力,那么提高点换算率的折扣成本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例如,可以更进一步。即使没有「Bic Camera Suica」卡或者是持有其他企业所发行的Suica 卡,甚至对于持有VIEW卡的顾客,Bic Camera均予以提供累积或兑换服务。从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顾客到Bic Camera购物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吗?
山田电机也发行了企业会员卡,不过只是在其企业内部的连锁店之间通用。如果其能够把点卡制度转化着眼于推动行业间联合「企业货币」战略,那么家电量贩业界竞争格局将进一步改写。
因此,Bic Camera通过“企业货币”为纽带的行业联合新战略联盟,扭转其在销售规模和采购谈判力相对劣势。最终从家电量贩业界争霸战中成功脱身,也并非没有可能。
包括收购在内的“战略转移”合作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那么JR东日本能否接受这样的具有M&A色彩的合作模式吗?目前的难度很大,不过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途径。
首选的方案的是Bic Camera出让部分公司所持有的股票(不过稍微过激了些),以此获取足够的资金,实现对JR东日本的资本收购。同时,Bic Camera股票结构中,该司创业老板新井隆二先生持有72%股权,市场上及其他股东加权起来也无法获得,行使否决权所要求的33%股权比例。而这一点对于上市公司的治理而言,未必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当然这一方案的前提是如何界定出让的比例,从而保持绝对的控股权以免是防止被别人吃掉。不过,这不正是家电量贩业界已经不再局限于价格·服务水平的竞争。 而是“到了最后的时刻”唯有合纵连横才能够笑到最后所必须的吗?
Bic Camera,立即行动!目标必达!笑到最后才是胜者!
――来自译者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