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股价格从1元到131.7元,只用了9年多时间——这样的投资“神话”,发生在基金公司的股权投资上:2007年12月底,金信信托持有的博时基金公司48%股权,卖了个谁也没有想到的天价:63.2亿元,折合每股131.67元。而1998年,金信信托入股博时基金公司的成本只有4800万元。如果基金公司也可以公开上市,博时基金公司的发行价至少也要几百元,上市交易价突破千元也许并非全无可能。
63.2亿元和每股131.7元这两个数字,也创下了中国基金公司股权转让的最大成交金额和最高股价记录。此前的纪录是由山西海鑫集团以每股56.2元的价格买下银华基金21%的股权。而在一年半前的2006年4月,湘财荷银基金管理公司(后更名为泰达荷银基金公司)的股权转让价才每股3.2元。
牛市的神话故事看来正以“光速变化”挑战人们的想象力。毫无疑问,2007年中国基金行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从2006年末的近7000亿元迅速增长到2007年10月底的3万亿元。博时基金公司的管理份额更是大幅增长,其管理规模从2007年二季度末的1005亿元增长到三季度末的2109亿元,增长幅度达到110%,一举坐上了基金业头把交椅。
天价交易似乎不是非理性投资,博时基金股权的买家并不是外行,而是国内少有的几家保持了持续赢利的招商证券。在博时基金股权拍卖的当天,招商证券在只剩一家机构喊价之时才跟进举牌,显示其对于博时基金的股权志在必得。因为招商证券本来就是博时基金公司的并列第二大股东,享有优先购买权,即可以在拍卖现场以最后出价优先购买。
为了得到博时基金的控股权,招商证券可谓“处心积虑”。之前,除了参股博时基金,招商证券还控股招商基金公司。按照《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一家机构或者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机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两家,其中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一家。这样,招商证券只有改变对招商基金公司的控股地位,才能参与博时基金公司的股权拍卖。
招商证券的“亲兄弟”招商银行(600036)帮助其很快改变了股权地位。招商银行收购了电力财务、华能财务、中远财务和招商证券的10%、10%、10%及3.4%的股权,由此成为了招商基金公司第一大股东;而招商证券也“正好”失去了控股地位,成为招商基金公司的并列第二大股东。根据招商银行和招商基金公告,招商基金公司股权转让直到2007年8月才分别获得银监会、证监会和国资委批复并成功转让。
招商证券为什么如此青睐博时基金公司的控股权?这或许与基金公司的获利情况不无关系,保守估计,目前拥有50亿元基金资产的基金公司就能够盈利,而基金管理是一个规模效应相当显著的行业。博时基金公司目前管理基金资产超过2000亿元,年平均资产规模也有1500亿元左右。牛市背景下,新增加的资金多数选择偏股票型基金,而基金公司可以从股票型基金收取1.5%的管理费。仅管理费一项,博时基金公司就可以获得十几亿元以上的超额利润。作为第二大股东,招商证券对博时基金公司的盈利情况应该了如指掌。
按照招商证券的规划,2008年其IPO(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应该是板上订钉。而根据控股公司需要合并报表的规则,这无疑也相当于博时基金公司间接上市,博时基金公司的超额利润或许能让招商证券上市筹集到更多的资金。
无独有偶,中信证券公司也加快了对基金业另一巨头华夏基金公司的整合步伐。为了获得华夏基金公司的控股权,中信证券甚至不惜注销掉中信基金公司的品牌。据Wind资讯统计,至2007年12月底,华夏基金公司的资产总规模已经超越了博时基金公司。尽管中信基金公司只有不到200亿元的资产规模,在59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41位,但在非完全竞争的基金行业中,中信基金公司的牌照和实力显然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而华夏基金公司的控股权也让中信证券公司付出了不菲的代价。
在博时基金股权拍卖会上,除浙江省工商信托投资公司之外的德邦证券、招商证券、南京证券、方正证券等计划参拍的机构都是券商。显然券商对基金公司的股权情有独钟,其中的秘诀恐怕也与基金券商本是“同林鸟”有关。基金买卖股票必须租用券商的交易席位,在目前基金拥有3万亿元市值而又倾向于频繁交易的状态下,券商获得的交易手续费绝不是一个小数目,而基金公司的大股东自然能近水楼台先得月。
2008年1月1日,基金公司专户理财业务正式开闸,基金业竞争将从零售市场进一步转移到机构业务市场。基金管理公司开展专户理财业务,可以根据客户的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为大型机构、企业提供“量体裁衣”式的理财服务,有利于基金业开辟和扩大“私募业务”。
尽管一些中小基金公司对专户理财业务跃跃欲试,试图通过专户理财树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但在公募基金市场尚且没有得到认可,指望让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交钱”给那些中小基金公司,恐怕有些难度。更何况在目前不完善的证券市场上,资金为王,大型基金公司将获得越来越多的资金和行政资源。
尽管基金业还是一个设立和管制严格的垄断性行业,但目前基金行业的分化已非常严重,最新数据表明,管理规模超过1500亿元的公司有5家,低于100亿元的有10家。在59家基金管理公司中,前五大公司稳定占有1/3的市场份额。
基金公司报告显示,基金行业正处于加速扩展的阶段。2007年一季度,国内59家基金公司中没有一家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超过500亿元的只有5家基金公司;2007年二季度,资产规模达到500亿元的基金公司有12家,超过1000亿元的有5家;2007年三季度,21家基金公司规模达到500亿元,10家基金公司规模超过1000亿元。毫无疑问,龙头基金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明显处于并将仍然处于上升趋势,基金业马太效应正在明朗化。基金业正在朝着“赢者通吃”的时代沉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