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时代信报》《楚天都市报》《京华时报》
1、你怎么看待被人指出的八大错误
答:第一条汉武帝“烧香拜佛”、第二条“焦大没说过”、第五条“逆龙鳞”、第八条“洪桐县”均不是出自我的笔下,我在回答诸报时已附上我的原稿为证。这些错误可能是出版社修改原稿时误增之错。
第三“靖康”、第七条“不耻”是编校之误。
第四条关于指南针,比较复杂。司南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发明的一种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还不是指南针。司南是利用天然磁石制造的,在矿石来源、磨制工艺和指向精度上都受到较多的限制,因此到了北宋时代,由于军事和航海等需要和材料与工艺技术的发展,先后利用人造的磁铁片和磁铁针以及人工磁化方法制成了在性能和使用上比司南先进的指南鱼和指南针。
第六条有关貂蝉一事。貂蝉之名确实不见于正史。《后汉书.吕布传》记载:“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尝小失意,卓拔手戟掷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侍婢私通,益不自安。”从这一记载里,可以看到貂蝉的影子——董卓的一位侍妾,而董卓与吕布的怨隙,也是因女人而引起,《三国演义》“董太师大闹凤仪亭”的故事,就是因此生发出来的。
也有学者认为貂蝉实有其人,清人梁章钜就是一个代表。在《归田琐记》中,他说:“貂蝉事,隐居《吕布传》,虽其名不见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虚。”而到了《小栖霞说稗》,他则肯定“是蝉固实有其人”。所以文中之言,亦有根据。
何况,讲史之时偶一引用小说中的事例,引发听众的联想,也不是什么大过.
2、再版时是否纠正?
答:这个问题要问长江文艺出版社。我早就催他们改正错误了,但是,他们老是说:第一版没销完!第一版没销完!第一版没销完!第一版没销完!现在还有2000册!其实,第一版销完没有销完长江文艺出版社最清楚。我是糊里糊涂,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我的《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一书到底印了几版,每版有几个印次,第一版印了多少,总共印了多少,一共卖了多少。但是,并非国内所有的出版人都像我一样糊涂,并非国内所有的作者都像我一样糊涂,全国所有关心我的出版社都知道这本书卖了多少,不少关心我的作者也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真诚希望长江文艺出版社尽早结束漫长的第一版,改正书中的错误,以免长时间误导读者.
3、出现这些错误是失误还是其他的原因,怎么看被别人咬文嚼字?
答:出现这些错误,原因较为复杂:第一,八处错误中出版社修改时误增之错共占了四处;第二,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中心以出版畅销书闻名,他们将我的原稿进行了大量文字修改,当然,他们也是好心,说是这样改才适合读者口味;第三,他们改定的稿子我在北京仅用了三天时间校改我原来指出来的错误,其他他们新添的错误我都顾不上看了——这是我的错误。第四,我汲取了这本书的教训,《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一书我要求重庆出版社尽量少改,如有改动,一定要让我过目。
指出错误,纠正错误,当然是一件好事。希望《咬文嚼字》再对重庆社近日出版的《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进行这类纠错。
4、您对于这种为了增加可读性而改动原稿产生的错误如何看?
答:出版社在编辑图书时应当体现出编辑的劳动,因此,编辑有权利、有义务对图书进行必要的改动,但是,大量修改,甚至于造成诸多新的错误就不大合适了。应当在尊重作者和体现编辑劳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5、现在一些个人或专业媒体热衷于查找《百家讲坛》图书中的瑕疵或错误这个现象有什么看法?
答:首先,大家关心“百家讲坛”图书是一件好事情,应该给予肯定;但是,对于一些个人或专业媒体放着大量的图书不查却只热衷于查找“百家讲坛”图书是为什么,我不知道,此事要问有关专业杂志,他们应当最清楚。
6、这些问题的发生和百家讲坛风格有没有间接的关系?因为为了把历史讲得更好听,主讲者需要旁征博引,这样就容易出错,那这些错误是否会对这种风格会产生影响?
答:这些问题的发生和“百家讲坛”没有关系,问题出在出版社和作者身上。
旁征博引和好听无关,旁征博引有时候恰恰不好听。问题出在哪儿?一是作者和编辑的知识储备不足,二是编校粗心,三是出版社赶出版时间,没有时间精心校改。
总之,我作为著作权人,无论谁出了错,我都要承担责任,或为直接责任,或为连带责任.再次向广大读者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