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十三亿人民都喜欢
——《谁是我的情人》(后记)
(一)
“让十三亿人民都喜欢!”听到这话,读者或许会骂我狂妄。但作为一种追求,的确还是句实话;因为在写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我正是一直按照这句话用心去做的,而且,自认为做得格外顺手。
诚然,要让全国人民都喜欢一部小说,并非易事。因为男人爱看的,女人不见得喜欢;富人钟情的,穷人未必青睐;知识分子欣赏的,普通工人农民也不见得乐意接受;良民爱不释手的东西,强盗或许打心眼里排斥和抵触……
可是,有一件东西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那就是“感情”(包括爱情、亲情和友情)。最为突出的是“爱情”,尤其是爱情的呵护与保鲜问题。
无论你是何等伟大的领袖人物,也无论你是多么渺小的平民百姓,你都希望拥有一群真诚的朋友,希望拥有一段浪漫的爱情、美满的婚姻、和谐的家庭。
这里,重点从爱情、婚姻、家庭谈起吧。毫无疑问,离婚率的急剧上升,已成为当前中国面临的比较现实的一大社会问题。
有这样两句司空见惯的对话——
妻子对丈夫说:老公,你还爱我吗?
丈夫回答说:嗨,都老夫老妻了。
这里的“老”并非单指年龄,其实三五年的婚姻生活,现在也有人敢称“老”。看似一段平常的对话,其实隐含着巨大的家庭危机。
时下流行一句顺口溜:“抓住情人的手,激动的心啊在颤抖;抓住小姐的手,仿佛回到十八九;抓住老婆的手,就像左手握右手,一点感觉都没有。”上面那段夫妻对话,正好说明夫妻间已经到了“左手握右手”的危险边缘。
不管它是一个富裕的家庭,还是一个贫穷的家庭;不管它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还是一个文盲组成的家庭;不管它是一个城市的家庭,还是一个农村的家庭,只要它出现“左手握右手”那种没有感觉的感觉,那么,面对我们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与条件,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或浅或深的裂痕。
有这样一些因素恐怕是人人都要面对的:
——夫妻相处,或许是时间太久,距离太近,彼此了解太深,家庭琐事和烦恼太多,一切的海警山盟、甜言蜜语都随风而去,生活免不了会出现平淡和乏味。
——随着时代的变化,外来文化(如情人节、圣诞节之类)的入侵与融合,人们传统的恋爱观、婚姻观免不了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加之信息化、网络化的高度发展,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人海茫茫就能找到你梦中情人的身影,千里之外就能碰出一段死去活来的真情,红娘基本退出我们婚姻生活的历史舞台。人们的爱情、婚姻、家庭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缺乏诚信,在一定的范围内甚至被视为儿戏,海枯石烂、白头偕老成了痴心妄想、痴人说梦,你把守的那份曾经苦心经营的感情其实危机四伏。
——战争和恐怖主义、疾病和自然灾害,以及权力角逐、岗位竞争、贫富分化,一方面使人们更加感觉到生存的艰难,另一方面,使得人们的感情犹如陈年脆弱的鸡蛋壳,一碰就碎。
调查显示,在许许多多的家庭里,亲情和责任是处于第一位的,爱情早已退居二线,这是仅存的一点点稳固的因素。如果男女双方还看重这点因素,这个家庭也就可以继续勉强维持,如果大家有一天不再看重这点因素了,这个家庭就将土崩瓦解。
如何保持家庭的百年永固?如何使亲情和责任不再成为家庭的累赘?如何永葆爱情的甜蜜与美好?这正是笔者多年思考的问题。也正是出于对人的这种感情的关怀,笔者才在广泛调查社会问题的基础上,结构了这样一个特别的言情的故事。
故事在人们生活的平淡、感情的易变、生存的艰难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力求通过对一对夫妻曲曲折折的情感经历的描述,为人们如何面对夫妻间的情感危机指明方向。为读者塑造一对既不满足婚姻现状,又始终坚守爱情、忠贞不二的“新夫妻”形象。
为了突出主题,在主要的故事情节之外,笔者有意识地对伊拉克战争、非典型性肺炎,以及恐怖主义(绑架)、情人二奶、卖淫盗窃、贫富冲突、权力竞争都有适当的描写,这些虽然不是主要的内容,但是现在看来,它们已融入整个故事的血脉之中,成为烘托主题不可或缺的部分。
故事从羊年的情人节开始,到猴年的情人节结束。时间跨度正好一年。
选择羊年作为小说的时代背景,是经过慎重思考的结果。这一年,伊拉克战争如火如荼,非典型性肺炎等自然灾害在全世界范围内肆意泛滥,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格局正在形成,贫富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全世界都在一片混乱和动荡不安中渴望重新洗牌……人类处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之中,生存比什么时候都艰难,感情比什么时候都脆弱。人们更需要爱情的滋润,亲情和友情的呵护。此时此刻,只要是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温柔的眼神,一项热心的行动,一段幽默轻松的故事,都能让人激动不已。
我要写的这部小说,就是要在矛盾中寻求解脱,在艰难中寻求出路,在痛苦中寻求安慰,在压抑中寻求轻松,在平淡中寻求情趣,在古板中寻求幽默……
“我们(夫妻间)要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保持青春的活力,始终像初恋情人一样快快乐乐,激情满怀,就是死,也要笑着去死。”这既是本书女主人公在生活中发自内心的声音,同时也是笔者想要表达的重要思想。
要让十三亿人民都喜欢,小说的形式也举足轻重。作品在传统的叙述之中,大量采用了时下最为流行的手机短信、网络聊天的方式,在语言上尽可能达到活泼、轻松、诙谐、幽默的效果;其情节也力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
(二)
这部小说成形之后,首先以《情人节,我们分居》为题,在“武汉热线”网络的“情思万缕”栏目连载。
尽管“武汉热线”名气不大,尽管武汉有条件上网的人不是太多,但是这部小说还是创造了骄人的成绩:成为“武汉热线”的精华贴子,在同一时间段,人气最旺,点击率最高,好评如潮。用读者的话说是“看得心花怒放”!
由于是连载,不可能一天全部登在网上,因此,每天期待“下回分解”的网友,只要有空,都要到网上去翘首以盼。一位叫冰山雪莲的网友说她每天上网看我的小说已经习惯成自然,“已经对它牵肠挂肚”,有一次居然留言说:“天天等你,天天盼你,你现在就像是我的老朋友,老情人……”许多网友都和她有同样的心情,认为自己“心中多了一份期待!”其中相当一批痴迷的朋友,甚至每天都要争先恐后去抢“沙发”(他们把首先看到连载新贴的称之为抢到沙发的人)。有位叫zdsunshine的女孩,她的职业就是坐在电脑前面画图搞设计,一天到晚守着电脑是她的优势,因此,每天开始工作之前,她首先就登陆“武汉热线”找到我的小说,一边工作,一边等待我连载新篇,她的口号是:“等啊等啊等——贴子,抢啊抢啊抢——沙发!”她是抢到“沙发”最多的人,惹得一些网友很不服气,打扰了生活规律来跟她抢,弄得场面挺热闹的。
一位网友在发言中说:“我每天都来看看,就像是每天必喝茶一样。上瘾啊!”有的为了看我的小说,凌晨两三点还泡在网上,如饥似渴,不忍离去。有位叫ZHY168的网友离开武汉回家过春节,一直看不到连载,心里很着急,过完春节回到武汉后,马上上网,一口气“看了好几篇,口干了,都没有喝点水……”一位名叫阳宝的朋友偶然读到这篇小说之后,在留言中说:“我从一楼看到五百楼(一个贴子称为一楼),看的我眼睛都花了。楼主写得太精彩了。继续期待!”还有一位看疼了眼睛的网友,闹着要我帮他治眼睛,理由是“谁让你的小说太精彩!”
有位叫温馨幽兰的网友说:“遨游在作者编织的(小说)世界里,体会着个中人物的万般情思,在看完一篇期待下篇发表的时刻,我才知道什么叫望眼欲穿。”
还有一位叫倦倚听风起的网友,她说她是在不经意间发现了这个精彩的所在,不知不觉被深深吸引。她认为故事“一波三折,跌荡起伏,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她说她晚上“因猜测故事的结局而久久不能入睡。”她在一次跟贴中这样写道:“外边雪已停了,只有雨丝在静静地飘着,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坐在温暖的办公室里看你的小说,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没有看到续篇的时候,她会耐心地等候;一旦看到续篇,她会欣喜若狂。她在2005年3月4日的一段留言中说:“看过了一篇又一篇,忍不住回顾来时的点点滴滴,这点点滴滴汇聚了楼主(指作者)的无数心血,也汇聚了众多读者的关怀和期待,好文章原来如酒,有时浓烈,有时清甜,有时芬芳,有时酸涩,一不小心饮了便会化作无尽的惦念。”
一位名叫冰玫瑰999的女孩在留言中说:“有事一周没有上网了,今天来连续看了好几篇,觉得还是意犹未尽。总想快点看到结局,可又怕小说连载完了,再来上网就没有值得这么期待的好小说看了。好矛盾啊……”
如果因为我工作太忙或是出差在外使连载中断了,网友们便很焦急。他们在留言中会这样写道:“亲爱的楼主,你去哪了啊?想你想得好辛苦!”抑或:“最近真的好想你!”他们用的最频繁的一句话是:“我等你等得花都谢了呀!”有的也会关切地猜测:“是停电了吗?”“出差了吗?”“生病了吗?”有的干脆来关心我:“写作太辛苦了,来吧,请喝杯茶吧!”“吃点什么再写好吗?”留此言的网友,甚至会贴上一幅图画,或是冒着热气的咖啡,或是品种繁多的西式点心。虽是画饼充饥的幽默,但总是让我感动不已。
网上看连载,作者的主贴和读者的跟贴搅和在一起,看起来有些不太方便,为了让网友看我的小说不至于喊累,有位叫wa64564的朋友将我的小说内容汇编成TXT文件,并附上专用阅读器,让网友们下载后来阅读,用他的话说,这样“可以体会到与真的看书一样的感觉。”有位叫逸林者的女大学生,她的很多同学没有条件上网,为了让更多的同学看到我的小说,我每发一贴,她都要复制下来,她说:“等到故事连载完后,我一定在第一时间传给朋友们看,让他们一口气过足瘾,可别像我这样每天在网上等得这么辛苦。”有的网友干脆要求网站把书出版,好让他们买去细细地看。
除上述提到的一些读者外,还有飘零的雨中花、yj快乐为本、风儿轻轻吹32、爱和承诺76、风少爷、夜来风、古晓月、浩瀚、木偶、萍姐、丽娘、苦荼、宁夏、薇薇贝儿、心儿花花、天堂有罪、透明的网状脉、飞翔的自由、忧伤的羽毛等等,太多太多,难以一一列举,他们也都是我的小说最热心的发烧网友,他们针对小说的具体情节和内容,发表了许多精彩的评论文字,表达了小说在他们内心深处所引起的共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全都是我值得珍惜的知音、诤友。当然,还包括成千上万的潜水阅读者(即以游客身份进入网络,埋头阅读,不留名也不留言的人),我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感谢你们的厚爱、支持与关心,感谢你们给我的无穷无尽的感动,你们用你们执著的跟读,由衷的喝彩,给了我一次实践检验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出版这部小说应对市场的信心和勇气。正如一位网友在我的信箱留言中所说的那样,这部小说惊人的人气,显示了我创作生涯一次新的成功与骄傲。
(三)
当然,这里还要感谢春风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尤其要感谢该社的责任编辑黄梅老师。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看中了我的小说,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发挥了很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春风文艺出版社是全国知名的出版社,我在写作完这部小说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他们。他们曾经出版过诸如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这样很有品位又很有市场的小说,创造过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战绩。他们有一批高水平的、有责任心又有敬业精神、且贴近作者、了解读者的编辑队伍和市场营销人员。在网上,我也看到他们的网页是最棒的,宣传效果也是最好的。
编辑为这部小说无疑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在编辑这本书的时候,经常与我在电话和网络上沟通交流,征求我对出版该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为我争取出版时间。他们谦逊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辛勤的劳作,令我十分的感动,又十分的佩服和敬仰。同时,编辑们对这部小说的青睐,也更进一步地给我以信心和力量,令我更加轻松地面对厚爱我的读者朋友。
我不敢说十三亿人民都能看到这本书,但我敢说,只要看到这本书的人,一定会有“心花怒放”的快感。 (2005年于武汉东湖)
请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