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自然的精神助产士苏格拉底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信息中心 472000)
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家庭,其父是位石像雕刻师,母亲是个助产婆。苏格拉底貌不惊人,甚至可以说有些丑陋:身体矮小笨拙,塌鼻子,厚嘴唇,凸眼睛,但是他却具有朴实的语言和神圣的思想,喜欢在大街上高谈阔论,与人探讨真理。他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对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苏格拉底年轻时曾跟随父亲学过雕刻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学者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在伦理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造诣,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三十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此后以传授知识为生,许多人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勇敢顽强。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苏格拉底几乎是个苦行者,不讲究吃饭穿衣,一生过着清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且经常不穿鞋,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他从小注意锻炼身体,体格强健。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四十多岁时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公元前399年6月,希腊政局发生变化,苏格拉底被控告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为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从容面对死亡,面对诬陷,面对不公正的审判,轻松地从行刑官手里接过毒堇汁(一种欧洲很常见的有毒香草汁液)一饮而尽,舍身取义。在死亡面前,苏格拉底没有丝毫的激愤、畏惧或是悲哀,而是依旧用他智慧的语调诚挚地奉劝着一切,要求他的朋友替他还上三十多年前他偷吃邻居一只鸡的账。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还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给他一个完美的结局。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是一位个性鲜明、至今仍然被人褒贬不一。天真,睿智,正直,自信,邋遢,高声善辩,是历史资料留给我们的苏格拉底形象。
1、伦理哲学和自我研究的开创者。苏格拉底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其他人的记载而流传下来,但其影响却是巨大的。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由此开始 “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2、灵魂不灭。在对精神和物质的认识上,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不灭,灵魂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哲学的奠基人。当我们今天阅读这位伟人的时候,是否认同“精神不死,灵魂不灭”呢?
3、一生目的明确,追求原“善”。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
4、精神的助产士。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追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他认为自己就像一个“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式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是由爱利亚学派(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意大利南部爱利亚城邦而活跃在希腊的重要哲学流派)的逻辑推论和爱利亚的芝诺的反证法发展而来的。在苏格拉底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这种谈话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是藉助于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在谈话进行中,苏格拉底则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人承认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他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
5、教无定所的公益教师。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无论是天资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苏格拉底终生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也没有固定的教室。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年轻的、年老的、有钱的、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当时的其他教师有些也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因此苏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贫。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约公元前495-429,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杰出的代表者,古代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在教育的内容上,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其三,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6、别具一格教学法。苏格拉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所以被称为“诘问式”或“问答法”,后人称之为“苏格拉底反诘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也是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苏格拉底方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就象他的母亲一样是一个助产婆,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的生命诞生。
7、以身殉法的法律守护者。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是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苏格拉底还认为,法律最初体现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规律,它纯粹是一种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后来城邦颁布的法律称为人定法。虽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样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易变性,但是,由于人定法来源于自然法,人们接受和服从人定法的指导就意味着人们接受和服从自然法的约束,也就是服从神的意志。一个城邦的理想状态必须是人人从内心守法的状态,这既是苏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后慷慨以身殉法的内在动力。苏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之时仍大谈“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他意识到法律和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去实现它,即使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自觉,自愿,自律从而自由的精神。这是何等高傲的以身殉法的法律守护者啊!
让我们读几句苏格拉底的哲理名言,来分享他的睿智和从容:“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
尊敬的读者和同道者,让我们真诚地向率性自然的精神助产士苏格拉底学习,也做一个追寻真理足迹的“猎犬”罢!
2008年12月5日星期五,三门峡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