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得一九二七年版《狂飙汇刊》



喜得一九二七年版《狂飙汇刊》
龚明德

熟悉我的人,包括心眼不太正常的权势者都知道,我落居成都后有过好长一节岁月的黑暗时段。黑暗到了什么程度呢?几乎无以在此生存下去的理由了,连起码的读写条件也被剥夺殆尽。但是,我为什么没有逃离成都呢?熟悉我的人,包括心眼不太正常的权势者也都知道,是当年九眼桥啊猛追湾游泳池啊二仙庵啊以及诸多几乎遍布成都大片空地的旧书刊地摊救活了我。如今在美国的诗人兼教授程宝林和在成都的思想启蒙家和名作家冉云飞等都是我经常在地摊不期而遇的同好,他们可以作证。
成都,究竟有多少稀有的各个朝代的珍贵书报刊至今还被收藏于爱家手中?我是无法估计的。就在这几年的草堂寺北大门古玩市场五楼旧书刊自由买卖场地,我得到的于我的读写大有益处的珍贵书报刊,已经是洋洋大观了。也不是全由公家图书馆的内贼偷卖出来的公家藏品,大多数还是私人的东西。我上个周三,因为特别重要的家务耽搁了,没有去旧书市场,但是昨天上午与宏亮同去,就碰到了好的书运,接近书运亨通的书运。
我昨天上午得到珍本之一是《狂飙汇刊》,从五楼下来,宏亮和我都发现了这是一本完本的原始全刊。我原来一位封面是后来的收藏者写的,对地摊设主说了后,他就降了接近百元,但经过宏亮的细看,确确是原来的封面,封底也是原来的。这是私人藏品,是一个“蒲”姓读者在一九三五年十月“购于本市祠堂街现代书局”,花去了六角钱。“六角”,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藏有也是这个时段出书的一个成都记者的书,书中说他在一家成都报社当编辑兼记者,每月薪水是八元。当年的成都保姆是一月两元工资。那么,这六角,当然就是一个大数了。
这本《狂飙汇刊》的开本是异型开本,相当于大十六开的方形开本,有五百二十多页,每页一千二百字,接近七十万字。没有表明具体的出版年月,也没有编后记之类的说明文字。我动手查了一下,一切都是可以大体确定下来的。
这是高长虹亲手操持的一桩事业。
一九二七年一月底,在上海的高长虹印出了《狂飙》周刊的第十七期,因为一时没有了后续资金,这一期也就是上海版《狂飙》周刊的终刊号。这一年高长虹刚近三十岁,这是一个不容易认输的年龄段。果然,这年的十月中旬,弟弟高歌来到高长虹休歇的西湖,邀请哥哥高长虹回上海重兴“狂飙事业”。我估计,是高歌弄了一笔款子来了,亲兄弟之间再加上共同的文化抱负,使得《狂飙汇刊》成为了上海分册发行的《狂飙》周刊的集大成的更为庄严的出版物。
《狂飙汇刊》共书文章以单篇署名计,有一百一十九篇。是上海光华书局承印出版的。这部《狂飙汇刊》开了一个好头,两年之后的一九二九年,一大本《海风周报汇刊》在上海泰东书局印行。《海风》周报是蒋光慈主编的太阳社的文艺刊物之一,这部汇刊汇集了第一到第十七期的《海风》。与《狂飙汇刊》比较,《海风周报汇刊》略有改进,它是分了期数的,也是连着排字的。但是我手头的《海风周报汇刊》不如《狂飙汇刊》珍贵,因为它是一九五九年十月在上海影印的版本,是作为“革命“刊物才有幸被复制的。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高长虹在延安住过不短的时间,但是他无法融入那个氛围,以至于他气愤得完全抛弃了他狂热从事过的文学,去四野到处寻找动物的尸骨,要把这些动物尸骨磨成粉末后掺入延安贫瘠的土壤中予以改进到肥沃。——当然地,被当年的政权实力关键人物列为惩罚之类,后来这位狂飙运动的领袖是在东北消失了的。
《狂飙汇刊》是高长虹二十八九岁时的产物,不能说它有多么深厚、多么睿智,但是我们细细阅读,其中的历史元素都是活生生地存在着。对于高长虹下大工夫的有好几个人,我知道的,山西就有一个董大中。
我已经有三卷本的《高长虹文集》和两卷本的《高歌文集》,还有十多本研究高氏兄弟和狂飙运动的专书。和章衣萍一样,高长虹也是被严重歪曲了几十年的一个著名的文化人。我们作为后人,真得不要只顾自己,要在能说话的时候,尽力多说一些公正的研究后的实在心得。
在把《狂飙汇刊》仔细打理和装了护封之后,忍不住心里的感动,就打开电脑,敲出来这么多字,多谢了光临读书堂的各位朋友,是你们鼓励我不偷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