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导报 2008年第47期 ( |
|||
危機已過60%不會出現大蕭條
自從去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以來,世界發達國家金融機構遭到元氣重創。來自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的最近報告顯示,其中歐洲有上百家商業銀行破產、美國有19家商業銀行破產。美國前著名五大投行均成為歷史,其中三家早已破產,另外兩家因到美聯儲融資而被迫接受監管,不得不成為商業銀行。無論從本次危機影響面的廣度,還是影響的深度,都是人類歷史上的空前絕無,不得不承認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空前大危機,也是百年不遇的大危機,但不會是如同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樊綱判斷說,同樣,美國、日本和歐盟西方經濟體也不會出現像過去長達十年之久的經濟大衰退,充其量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其自身經濟只是遭受不同程度的衰退而已,“世界經濟總量下降一半,經濟衰退長達十年或十五年的大蕭條,美國經濟絕不會出現長達十年的經濟衰退,在這點上,我個人比較相信自己的判斷,本次雖然是世界經濟史上的大危機,但絕不會出現經濟大蕭條的悲觀結果。”
然而,為何不會成為經濟大蕭條呢?在樊綱看來,因為有人
從本次金融危機發展進度來看,樊綱認為,眼下的危機在不同行業間蔓延,已從過去金融服務業擴展到製造業,危機已過60%,在未來兩到三年中,以美國、日本和歐盟為代表的西方經濟體卻不可避免遭到不同程度的衰退,儘管危機自身對發展中國家沒有直接影響,但間接影響不容忽視。由於發達經濟體國家經濟趨於衰退,其結果勢必影響發展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預計未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將由原來的6%緩至4%的水平,會間接不同程度地影響到這些國家的外貿出口的縮減、財政收入的減少、社會就業率的下降以及居民收入的放緩等不良結果產生。如此同時,自從今年上半年以來,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量出現明顯性變化,國內中小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也是本次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所驗證的。
中國在經濟發展上存有更多操作空間
在世界發達經濟體金融機構普遍感染危機病毒時,作為中國金融監管當局的謹慎而國內金融機構幾乎未曾遭到危機創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中國經濟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做好充分金融資金準備,這顯然是美國、日本和歐盟等西方發達經濟體無可比擬的優越之處。再者,中國有高達將近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像這麼大的一筆現金流,即使外部經濟環境惡化,中國依然有政策發揮效力的足夠多的迴旋餘地。最近中央政府提出了4萬億人民幣投資額度,僅在今年明年兩年的5千億人民幣投資,也足以拉動上升2個百分點的GDP,如此一來中國經濟下滑基本可以拖住。
另外,樊綱認為,過去一直佔中國GDP總量30~40%的房地產市場,自從去年9月中央預防過熱增長以來,目前業已調整到位,目前已到通過金融貨幣政策啟動的時候了,預計中國GDP增長率能保持在8%的水平基本無任何大礙。雖然當前世界流動資本處於“凍結”狀態,等到危機幾近尾聲時,中國依然是世界最具充滿投資吸引活力的國家。
自主創新發展的機遇
在當前世界經濟一片衰落聲中,以奢侈品為代表的高檔消費品正在日益萎縮至底,相反一些低附加值的物美價廉的商品,正在日益走向陡銷,中國當前有相當的出口商品屬於在此之類,無疑在金融危機發生間迎來更多銷售機遇。這正是經濟學家所研究的經濟現象“土豆效應”,曾是經濟危機期間屢試不爽的經驗。曾有歷史經歷佐證,在過去日本經濟泡沫發生破裂之後,中國對日本的出口便大幅增長。現在美國沃爾瑪大賣場裡有超過70%的中國商品,可以預計未來將是非常樂觀的銷售數量總額。再者,佔世界GDP總量近50%的發展中國家,每年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也在佔用近世界貿易總額的半壁江山,同樣這些發展中國家依然是中國未來貿易的合作方,這些不能不說是中國未來發展難得的機遇。樊綱作上述表示。
同樣,樊綱此點主張,順應市場需求,適應市場發展,在國內現有產業基礎上逐步發展成長,對幾乎佔中國政策上風的“發展高科技產業,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產業鏈條升級換代”來說,順勢而為地引導企業,尤其在當前金融危機陰影下,或許更有現實指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