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后我国女人衣饰习俗的变化中可见,在这三十年里,我们的习俗文化是在西方文化理念的冲击下并被广泛接受后主导着社会的消费理念、审美取向和文化趣味,同时也受传统文化影响复古了部分传统衣饰习俗并得到兼顾接纳继承,形成了改革开放后中西合璧的衣饰习俗文化。这也可以看出来,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在时刻冲击着我们固有的生活、意识、思维和习俗,呈现出世界文化的融合期的独特衣饰习俗文化现象,这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以笔者之见,一个穿衣戴帽能与国际接轨的民族是进步文明的民族;一个衣饰习俗能自由选择的国家是一个开放发展的国家。
衣饰习俗的变迁折射出思想意识的解放
--改革开放后,“洋”起来的中国女人
艾君/文
无论你是走在偏远静谧的乡村,还是漫步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你都会发现那些打扮时髦、穿戴讲究、如花似水娇艳的青春女子,你也会时不时地听到那爽朗的笑声和洒脱的歌声。
有人说,改革开放后,中国女人漂亮了,中国女人洒脱了,中国女人更加倩丽了。此话不无道理。
烫发、披肩发、马尾发,锔油、染色、装饰,呈现出随心所欲各异的发型;裙衣、健美裤、牛仔装,面包服、羽绒服、时尚暖装,观念的更新服饰式样姹紫嫣红;时尚鞋帽、手挎包、各种首饰以及随手携带的各种装饰品、日常用品,打扮着中国女人真正地“洋”起来了。
尽管民间对衣饰习俗有种“穿衣戴帽个人所好”的口头禅,但从时代的变化和时代文化背景看,人的衣饰习俗永远也脱不开时代文化的影子,脱不开一个时代社会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烙印,真正要体现出“个人所好”不是有简单的想法就能达到。一个时代的衣饰习俗永远会受到这个时代审美意识趋向、思维意识变革、时代文化发展潮流所约束。
1978年底,邓小平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绘制了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带来了中国社会崭新的思维模式。人们的激情,刹那间爆发出来。改革开放,注入新中国成立后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的思想意识,带来了人们精神面貌的大变革。
翻开历史的记忆,在思索中则会发现:一个时代的习俗总会折射出时代发展的影子。习俗的背后往往反映的是一个时代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反映着当时社会消费心理、文化潮流、审美取向、工艺水平等等。
人们不会忘记清政府强加给国人留辫子的那段耻辱的世俗历史。1840年英国殖民者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们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中国男子脑后拖着的那根长长的发辫,感觉令人费解。据史料记载,一位亲身参加过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英国人伶俐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许多年里,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当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中国人走出了闭锁的国门,对于垂在脑后晃来晃去的辫子也在海外被看作是耻辱的象征。洋人们在惊异,在讥笑。可因为我们封闭的意识和思维还总是在那里固步自封、洋洋自得。
(据悉,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还有一些欧洲国家的人把梳辫子、穿古怪服装当成中国人的固有的形象,作为去中国旅游的广告。)
笔者认为,一个穿衣戴帽都受到约束的民族是愚昧无知的民族;一个衣饰习俗都处处受限的国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据记载,1898年夏,主张维新的康有为就曾经大胆地向光绪皇帝提出断发、易服、改元的主张。他请求光绪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实施变革之际下令断发易服,以“振国民之精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浪潮汹涌澎湃。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政治分野的象征,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下达的《禁蓄发辫条例》是最后一个政府禁辫条例。
剪辫子的标志,显现了国人思想的觉醒,是对中国千百年来的封建思想的挑战,对清政府封建统治的反抗,也折射了国人对新思想新事物新出路的强烈渴求,彰显了革命志士与旧势力旧思想就时代的决断。
从清朝衣饰习俗对国人的约束,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社会那段封建愚昧思想给国人带来的奴役,留下了历史的尘埃。
民国后,思想的解放,中国社会的衣饰习俗在逐渐与国际接轨,在民间体现出了一些“穿衣戴帽个人所好”的装饰理念,这也表明民主的潮流所带给人们生活习俗理念的变化。马褂渐被淘汰,尤其在城市,因为受到新思维、新意识的影响,人们的发型开始自由选择,自由发挥,裙衣、西装、中山装、旗袍、短裤、短褂、学生装等各种服饰开始掺杂流行,一个时髦文明的衣饰习俗开始在中华大地流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衣饰习俗又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每一次衣饰习俗的变化,大都反映了当时国内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政治形势、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
从服饰看,建国初期,因为人们对人民解放军、政府干部的崇拜和爱戴, “革命的、艰苦朴素的”大众化服饰成为当然主流。男式中山装、干部服和女式列宁装迅速成为城市青年欣赏和追逐的对象。进入50年代后,工人装、中山装、学生装、列宁装成为主宰城乡服饰的潮流。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草绿色的军装便被社会男女青年所崇尚。
从鞋帽看,50年代男子流行戴“干部帽”,六七十年代戴无军徽的军帽、工人帽;青年妇女爱用头巾裹头,到70年代后,一些毛制品帽子开始流行。建国初期至70年代中期,在穿鞋方面变化不大,根据个人的消费水平不同,解放鞋、布鞋、皮鞋一直是男女主要的选择鞋子。但进入70年代后,塑料凉鞋、皮凉鞋日趋高档,成为时尚。
从头饰和发型看,建国后一直到70年代中期,分头、平头一直是男人的主发型;女青年开始剪短发,也流行长辫、单辫、双辫。男子喜戴前檐帽,妇女爱包方巾、长巾。
在“文革”期间,裙装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加以批判,除女生外,裙装几乎绝迹。女人喜欢的首饰的风气一度被废止。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解放思想,转变意识”,走出去请进来,“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行”成为人们的共识。
意思的变革、文化的交流,带来了审美趋向的变化,也给我国的衣饰习俗带来了理念和思维的冲击。男人们变得帅了,女人们变得倩了。
但从女人衣饰习俗的变化,我们就可以领略到一个开放的中国已经走向世界。
俗话说,“得女人者得市场”,女人的“爱美之心”永远主导着一个市场经济的中国的时尚和流行走向,也主宰着一个开放中的中国的衣饰习俗。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穿军装引以为豪的岁月已经过去,“不爱红装爱时装”的岁月成为改革开放后女人的时尚理念和追求。
70年代化纤布普及,80年代毛呢料的出现,90年代出现了坚固尼、健美尼、真丝、仿真丝料面世等等,折射出时尚时装风行城乡的影子。
改革开放初期,喇叭裤、直筒裤曾风靡一时,在当时被认为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的“奇装异服”,虽然在社会上一度引起争议。但任何争议也阻挡不了开放的潮流。中山装、学生装从款式、面料到色彩都开始讲究美的学问了,并受到人们的欢迎,女青年的喜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入80年代后,布料质地的优美,花色品种的丰富,服装款式也繁多起来。茄克衫、T恤衫、大衣、旗袍、休闲服、西装相继流行。女子夏令时兴穿裙,形式多样,上衣时兴镶花边、锈胸饰。西装在青年男女中开始流行,成了民间常见的衣着,高档西装成为社交场合的礼服。
开放的脚步进入90年代后,女性裙装达到盛期,穿裙子成为社会女性的时尚。未婚女子穿短裙、超短裙、迷尔裙,色彩各异。中青年女子也流行长裙、连衣裙。在今天,裙装已成为女子不可缺少的重要服装。
改革开放也带来了女人头饰的革命,同时各种装饰品开始流行。在我国城乡女人戴耳坠、项链、戒指等首饰成为时尚。发式习俗成多样化发展,烫发、染法成为女人的喜好,披肩发、学生头、马尾式、蘑菇头、返翘等等发型各异,尤其女青年发型亦趋多样化。女人崇尚化妆、保健等爱美追求已成为社会时髦。
从国人的衣饰习俗看,改革开放之前的近三十年,我国的衣饰习俗基本走的是打破传统,限制洋味,国货改造,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路子,这也是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背景、文化审美需求在那个时代的反映。
从改革开放后我国女人衣饰习俗的变化中又可以看出,在这三十年里,我们的习俗文化是在西方文化理念的冲击下并被广泛接受后主导着社会的消费理念、审美取向和文化趣味,同时也受传统文化影响复古了部分传统衣饰习俗并得到兼顾接纳继承,形成了改革开放后中西合璧的衣饰习俗文化。这也可以看出来,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在时刻冲击着我们固有的生活、意识、思维和习俗,呈现出世界文化的融合期的独特衣饰习俗文化现象,这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尽管我国的衣饰习俗在每个时代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无可厚非的是改革开放后,因思想的解放给我国社会的衣饰习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改革开放后,一个开放、民主,崇尚时尚、文明的中国衣饰习俗文化与世界文化潮流紧紧溶在了一起。
笔者认为,一个穿衣戴帽能与国际接轨的民族是进步文明的民族;一个衣饰习俗能自我选择的国家是一个开放发展的国家。(艾君/文2008年11月2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