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地为小市场服务——“我的三十年记忆”之十八


 1995年的中国值得一提的大事,首先是关于解决台湾问题八项主张的提出,明确了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岸面对现实地解决统一大业的基本原则。这一很具建设性的主张提出到今年已经13年了,在国民党重新获得政权之后,海峡两岸的关系终于有了实质性的突破。这个过程尽管艰难曲折,但由于是人心所向,因此总是会修成正果的。也是在这一年,中美两国有关知识产权的谈判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签署了合作协议,这一谈判的成功不仅使中美两国之间避免了更大的矛盾冲突,而且也使中国尊重知识产权的制度性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显然,从长远的发展角度上看,这对于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自从和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发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动态就成为我最为关注的重点之一了。对于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而言,这一年的一件事情是值得永远记住的。比尔·盖茨的美国微软公司所开发的Windows系统发生了质的变化,该公司最新发布的WIN95系统,具有了全新的面貌和强大的功能,DOS时代真正走下舞台。这件事情的历史意义之所以值得记录,是因为尽管 Windows系统在此后的十几年中,已经有了许多次的升级。但其基本的便捷、人性、所见即所得的良好风格,却是在WIN95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尽管现在的微软公司已经成为横行个人电脑领域的巨无霸,其许多行为方式也常被世人所诟病,但平心而论,我对微软公司为人类进步的伟大贡献及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带来的那么多方便和精彩,还是心存感激的。

想到1995,一本名为《恩波智业》的书是值得一提的。这是一位叫王力的智者以自己从事智力咨询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所写的书。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当时风靡一时的“中原商战”,作者作为策划和催发了“亚细亚现象”的主要人物,的确为当年的市场竞争添加了一抹亮色。那句“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的广告语,曾经是那般生动并具有蛊惑力。而我之所以对这本书难以释怀,其实并非源于其中的策划案例如何精彩,而是该书结尾处作者看似随意的一笔。作者提到与一位女士的邂逅,她就是后来成为中国互联网领域风云人物的张树新。书中提到互联网和张正在筹办的新公司“赢海威”时,使我感到了一种略微神秘的味道,当时的互联网在中国的商业化应用还未开始,只有中科院、清华、北大等少数科研单位有些它的踪迹。也许是信息从业人员的职业敏感吧,书中尽管没有关于互联网的更多介绍,我还是感到了在未来的生活中,这或许预示着一种改朝换代的变化。

张树新公司的名字就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汉语谐音,不久后,她的公司就在北京海淀的中关村成立了,她还别出心裁地在主要交通干线的路口立起了一个大广告牌,上面赫然写着这样几个大字:“信息高速公路,前面1500米处”并画了个大大的箭头。它所指引的是“赢海威”公司设立的互联网体验馆,由于当时人们并不知道互联网的确切含义,“赢海威”只能通过科普的方式,对互联网的理念和服务功能进行地毯式传播。想起当年的历史,我不由得写到了这一慕,互联网改变了中国和世界,也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尽管后来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先驱的“赢海威”公司,由于进入这片未开发的处女地过于超前,以一个民间公司的商业能力完成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的确有些力不从心了,不久之后,这个中国首家互联网公司倒下了,成为了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先烈和铺路石。但对于我这个中国互联网事业起源和发展过程的亲历者说来,张树新和她的“赢海威”永远值得敬仰和尊重。

这一年,我的信息公司的日子依然很红火,钢材信息例会已经成为沈阳及周边城市钢铁经销企业及钢材用户的信息集市。每逢周四,天还没亮呢,沈阳周边地区(例如营口、鞍山、辽阳、抚顺、铁岭、本溪等地)前来赶集的人们就动身了,他们或开车、或乘长途大客来到我们的物贸大厦。当时的信息例会的场地尽管有500平方米,在当时的沈阳很难再找到这样大的场地了。但由于人流过密,如果早上八点以后前来,发布信息海报的位置就没有了,有人只好用手举着,充当流动的人体广告牌。这一天,也是大厦周围的个体商贩们的节日,存车的、卖冷饮、卖盒饭、卖报纸的,都会因密集的人流而赚个盆满钵满。当然这一天,也是我们信息公司的员工工作负荷最大的一天,大家要早早地到达现场,但还是早不过一些更积极的会员朋友。这一天,大家很忙、也很累,但心情却好着呢。毕竟,公司业务状况好,大家的饭碗也就有了保障啊。

开始的信息例会所汇集的信息是非常庞杂的,各种生产资料的供求信息都有,看起来很丰富,但用户利用起来却很不方便。因为每个用户的需求都是特定的,如此庞杂的信息大杂烩,必然加大了用户利用信息的难度。就好比百货大楼的商品摆放,如果杂乱无章、不分门别类,顾客怎么能方便地找到自己想买的商品呢。于是,我根据客户的主要需求类别,提出要“为部分用户的部分需求服务”的理念。就是把我们的服务重点集中到为生产资料领域中的钢材需求用户服务的战略定位,也就是说我们的信息服务范围仅做钢材供求信息这一块,其他类别的信息我们果断地舍弃了,即将我们的信息例会做成一个钢材信息的专卖店。开始许多人想不清楚,其他的需求我们不去满足了?那不是将客户推出去了吗?哪有拒绝客户的道理呢?经过一番认真的分析,大家才逐渐认清了,我们的服务能力和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张开巴掌,全面出击,啥都做,势必啥也做不好,从表面上看,似乎你的服务范围很广,但由于信息服务的针对性不强,对客户的锁定程度势必很低。我们的服务价值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以后的发展之路势必越走越窄,这对于我们以后的发展显然是极为不利的。当初的这种思考和定位,通过以后的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我们选择的实际上就是一条市场细分的路子,放弃大市场,精心营造“小市场”才可能将相关的服务做精做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