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政府有无可能创造出“无限度救市”
王家春
首先要声明,本文所说的“救市”,是指政府对陷入危机的经济金融体系施救,而不是狭隘地托抬股票市场。
目前,有不少人预期大型经济体的政府将会采用史无前例的“无限度救市”来应对本轮空前严重并且刚刚拉开序幕的全球经济危机。正是基于这种预期,不少投资者期盼股票市场能够在2009年上半年探明终极底部,甚至有人认为2008年10月底和11月初已经探明终极底部(当时上证指数最低跌至1665点)。我认为,尽管许多国家的政府正对本国经济体系进行超大规模的施救行动,但这种施救行动必有“量”的限制,不大可能演变为“无限度救市”。至于股市何时见底,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经说了自己的观点,而且至今未觉得有修改的必要。
为什么说政府不可能创造出“无限度救市”呢?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1.政府通过无偿性财政支出弥补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财务亏空,增加居民的偿债和消费能力,是减缓危机最直接的办法,也最容易取得短期效果。单纯的货币政策放松,充其量只能暂时缓解流动性危机、降低负债者的利息成本,对有效需求的刺激作用十分有限。因此,政府对金融经济危机的无限度施救,必然通过无限度扩大财政支出来实现。
2.政府如果用无限度扩大财政支出的办法应对危机,会带来财政赤字和政府偿债负担的无限度膨胀,也会给近期或远期带来巨大的通胀压力;从避免造成财政危机和更大的通胀压力两方面考虑,各国政府不至于像赌徒一样铤而走险。
3.在本国内部无限量增发政府债券,以此支撑政府支出的无限度扩张,会对整个非公共部门的流动性、支付能力和经济活动产生强大的“排挤效应”,任何一个理性的政府都不愿意看到这种效应的出现。
4.美联储掌握“世界第一货币”的发行权,美国政府似乎有条件对自身的金融经济危机进行无限度施救;但出于维护美元残存的信誉等方面考虑,美国政府也不至于这么做。
5.欧元体制对其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负担进行了严格的限制,除非欧元解体;否则,欧元区各成员国政府无法对自身的危机进行无限度施救。
6.从“国家博弈”的角度看,对自身和友邦的危机进行有限度施救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美国的“小痛”可以给全球所有的经济体,尤其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带来“剧痛”。一旦出现这种情形,手握“第一货币”的美国可以打着“援助”和“输血”的旗号,并以此为要挟,向任何一个急需救助的经济体进行深度渗透,从而巩固和强化美国的金融与政治霸权。
7.可预期的石油供给已对全球经济增长构成硬性制约,即使各国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度和最直接的方式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进行救助和刺激,世界经济也顶多能够保持低速运行;急剧增加的货币供应只能转化为空前剧烈的通货膨胀。我们相信,任何一个合格的政府都不会冒着自身“破产”的风险,以更剧烈的通胀为代价换取就业和消费暂时的稳定。
8.政府以无节制的支出扩张对金融经济危机进行救治,不仅史无前例,而且与市场经济基本“教义”相悖。从更深的层面看,这种做法意味着在危机期间对社会财富进行“按需分配”,直接冲突于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