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铁路投资中的钢铁产业链


简析铁路投资中的钢铁产业链
 
贺宗春 (20081223  中国钢铁新闻网 中国冶金报)

  近期,国务院及各部委、各省市连续出台经济提振政策,以投资为主导的多项保增长措施纷至沓来,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水利、电力等成为今后国内经济建设的热点,特别是铁路投资对钢铁行业的影响更为直接。根据铁道部透露:今后3年我国铁路计划投资规模将超过3.5万亿元。2008年铁路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完成3000亿元,针对目前拉动内需的新形势,再争取超额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00亿元;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6000亿元,约是今年建设投资的1倍左右;2010年计划投资7680亿元;铁道部还计划在铁路车辆上投资5000亿元。
  从产业角度看,铁路产业链主要由车辆配套、工程建设、物资配套和铁路运营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工程建设是前端,铁路运营居后,车辆配套和物资配套则属重要的支撑环节。受铁路系统体制影响,铁路产业链四个部分基本是由铁路系统内部控制,如中国南车集团、中国北车集团占据铁路车辆及配套主要市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铁路工程集团则为铁路工程建设的主力军,钢铁生产与流通企业将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为“路内”(铁路系统内部)企业配套供应物资受益。
  铁路不同于其他行业市场,集中度很高,在物资供应上亦是如此。铁路物资供应一般分为甲供和甲控两种,铁路大中型建设项目且超过一定金额的部管物资,均由铁道部工程建设管理中心负责物资采购、供应工作,实施公开招标程序;甲控物资则由建设单位自行组织招标、采购,但数量与规模相对较小。铁道部曾对铁路用钢材品种采取分散供应模式,2006年12月,铁道部开始对铁路建设用钢材等重要物资设备实行甲供管理、集中采购,集中采购范围包括各铁路局、集装箱公司、投资公司、各铁路公司(筹备组)、各合资铁路公司等单位总投资在5000万元及以上铁路建设项目用钢材,采购对象优先选择钢材生产商, 供应流通环节实行生产商直发工地方式。经过国家铁路的长期建设与技术发展,铁路用钢绝大部分品种已经国产化,鞍钢、包钢、攀钢、武钢、马钢长期为铁路供应钢轨、桥梁支座、车轮、轮轴等产品,与铁路系统形成了紧密的联盟关系。除此之外,一些细分市场、普通品种及钢铁制品等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小型钢铁企业也有较大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国家鼓励铁路国产化、技术创新等也为钢铁生产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基于铁路特点与发展趋势,钢铁生产与流通企业进入铁路用钢市场,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积极提高产品质量与成本优势。铁路建设是百年大计,铁路物资质量标准十分严格,如铁道部招标采购还设置部管物资代理公司,对物资采购供应实施质量监控、驻厂监造等,铁路用钢必须具有高可靠性、长寿命、轻量化、低成本等特点,才有可能在激烈的招标竞争中脱颖而出。二是积极研发铁路应用新产品。近年来,国内几家铁路用钢“龙头”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如高强耐候钢、冷弯型钢、100米定尺长钢轨等广泛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铁路建设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提升,钢材新需求、新应用还会不断涌出。同时,铁路用钢市场还存在众多的细分产品市场,取得一项新产品的突破往往能赢得一个大市场,从而在铁路用钢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三是积极提供增值配套服务。铁路建设覆盖面宽、周期长,为铁路系统配套供应钢材有不少增值服务的需求,如定尺配送、建立库存、融资服务等,钢铁生产与流通企业可根据工程特点,构建适合铁路系统特点的供应、配送体系,确保钢材供应及时、可靠。在这个方面,流通企业更有优势,钢铁生产企业可与大型钢材流通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开拓铁路钢材应用市场,认真做好供应保障和技术服务,实现钢铁生产、流通与铁路三方的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