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草根文化”的劣质品腐蚀健康的灵魂


每一次思想的解放、社会变革和科教的进步,都会派生和衍生出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改革开放30年来,“草根文化”的出现,实际上对一些主流文化的的普及和弘扬是一种挑战。但那些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也形成了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从一定意义看,会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补充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充分体现了文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文艺体现出了真正的“雅俗共赏”之特点--

笔者认为,对待日趋泛滥的“草根文化”现象,我们应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批判吸收的鉴赏态度”,认真领会认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扬和弃的关系”、“批判和吸收的关系”,继承和发扬“草根文化”中那些有益的精神文化内容,批判和剔除那些对人的修养、道德建设以及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腐蚀作用的“劣质内容”,让“草根文化”真正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民小康的一种社会动力和精神财富,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莫让“草根文化”的劣质品腐蚀健康的灵魂

 

艾君/文

 

改革开放后,因为思想的解放、意识观念的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带来了一些社会大众道德观念、爱好趣味、价值审美等一些变化,出现了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自然产生了各种亚文化、副文化的出现和流行,被媒体广泛关注的“草根文化”、“山寨文化”、“平民文化”、“民间文化”等等也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文化现象,可以说,出现了“草根文化”盛行的时代。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普通大众不再只是主流文化的接受者,而成为了社会文化的创造者。

那么,“草根文化”属于何种文化呢?改革开放后,它的出现和流行对社会有何积极意义呢?

笔者观点,草根文化,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潮流现象,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它有区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传统文化……

有人说,“草根文化”属于平民文化、大众文化等等,也有人说,草根文化与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有相似性。以笔者之见,草根文化不能简单地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划等号,也没有彼此的从属关系;草根文化也不能与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相提并论。

关于草根:资料表明,“草根”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有人认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二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

草根(grass roots)一说,始于19世纪美国,彼时美国正浸于掏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草根”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

关于“草根”人们认为最早是流行于美国,在改革开放后80年代传入中国,便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近来文化研究,学人多有引用“草根”一说者。野草因其平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是阳光、水和土壤共同创造的生命;野草看似散漫无羁,但却生生息息,绵绵不绝;野草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野草却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

但无论如何解释,笔者认为,草根所代表的“或底层,或弱势,或平民”特点是无可否认的。

关于草根文化:底层、弱势、平民形成的文化现象自然会带有平民化、大众化、广泛性的特点,易被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

从各种媒体所要表述的“草根文化”实例、内容来看,实际应用中的“草根化”的含义远比以上的解释来得丰富。

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意识观念的更新,一些“草根”的文化现象的词语也迅速在我国流行开来。例如,“玉米”、“凉粉”带来的浪潮,开启了“草根文化”中的“粉丝文化”的先河。“乙醚”、“姚蜜”、“什锦八宝粉丝团”的也出现在一些群体的生活用语里。“忽悠”、“小样”、“美眉”、“灌水”、“囧”等文化口语,也被一些群体所接受并广泛传播。

近几年,“山寨”一词的出现,也带来了诸如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山寨歌曲等“草根文化”概念的流行。

这些文化现象形成了对主流文化的补充同时,无可否认也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了辐射和冲击。

有媒体,在综述2006一些社会文化现象时,就采用“草根文化”全面崛起这一观点。

文章说,可以用“风起云涌”来形容2006年的“草根”文化的全面崛起:挟2005年“超女”成功的余威,最具影响力的《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星光大道》、《我型我秀》等一批电视选秀节目,在这一年以更大的力度继续吸引着大众的眼球,加上“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迅速“著名”、主动和“学院派”拉开距离的易中天如日中天、胡戈的“馒头血案”引发影坛内外的大争论……“草根”文化的强势亮相成为2006年我国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

从这则文章要表述的观点看,实际是在把“草根文化”归于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文化、群众文化的范畴。

实际上,社会对于“草根文化”的理解也不相同。

社会学家李银河对于“超女”现象认为,“超女”一类的选秀节目,肯定不属于高雅艺术范畴,但下里巴人也好、阳春白雪也罢,都有其生存权利。选秀节目大量涌现的积极意义,恰恰在于这些节目满足了大众的娱乐需求,打破了“专业”和“学院”的桎梏,让多元的娱乐形态得到释放。云南大学社会学家马居里认为,多元和丰富是一个文明的和谐社会最需要的文化图景,暂且不论“草根”文化崛起之后引发的社会学、美学思考,仅从“草根”文化如此的蓬勃兴盛来看,我们就应该给予大众对娱乐文化的渴求以充分的重视。易中天教授很乐于接受“草根”的定位,并坚持用“草根”的方式与“学院派”拉开距离。

也有人说,草根文化就是一些不太受到重视的民间、小市民的文化、习俗或活动等等。

我们先不去研究“超女”、郭德纲”现象属于“草根文化”现象是否合体,但从一些学者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上实际理解的“草根文化”带有2个特点:一是“草根文化”具有社会性和娱乐性;二是“草根文化”有区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传统文化。

但无论如何解释,社会上对于“草根文化”的理解无非具有“平民化、大众化、娱乐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从以上四个特点看,实际也就是我们过去所讲的“社会文化、群众文化”所具有的共性。

所不同的在于,“草根文化”带有了更强烈的“俗”文化的娱乐性特点。

有人说,现在博客就是一种典型的草根文化。

以笔者之见,实际不是指博客这种传播工具属于“草根文化”,而是说博客的内容、形式、受众和其表现出出平民化的文化现象属于“草根文化”。

从“草根文化”的起源以及在我国出现的背景和文化现象特点中可以看出,笔者认为,草根文化,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潮流现象,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它有区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传统文化。

对待“草根文化”的内涵不能无限地外延化,也不能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群众文化”、“社会大众文化”、“民间文化”的含概内容也列为“草根文化”。

笔者观点,“草根文化”的发展往往起源于普通民众,但会影响着人们意识观念中的崇尚的主流文化、宫廷文化和传统文化……

每一次思想的解放、社会变革和科教的进步,都会派生和衍生出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

改革开放30年来,因为思想的解放、意识观念的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带来了一些社会大众道德观念、爱好趣味、价值审美等一些变化,出现了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自然产生了各种亚文化、副文化的出现和流行,被媒体广泛关注的“草根文化”、“山寨文化”、“平民文化”、“民间文化”等等也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文化现象,这体现出改革开放后而出现的文化的多样性的特点,也可以从一定意义反映出以阳春白雪占主流的雅文化的格局已经在承受着社会文化中的“副文化、亚文化”的冲击。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实是社会民众的一种诉求表达,折射出社会民众的一种生活和消费需求,以及存在的心理需求。

“草根文化”的出现,实际上就是对一些主流文化的挑战。例如,改革开放后全国大量涌现出的文学社团、民间文学刊物,为许多文学青年提供了交流、学习、研究的园地,这实际隐含着是对“作家协会”和当时一些主流“文学报刊”的挑战,“作家协会”、传统“文学报刊”门槛高、自我清高的格局刹那间被这些社会文化组织打破,这也可以看作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早期的“草根文化”现象。

当社会发展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使纸质媒体、声像媒体再也不是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时,互联网这种集文字、声像为一体的传播工具自然会逐渐受到社会的认可,也会为“草根”阶层表达心理诉求、实现自我梦想提供了开放式的传播园地。

笔者注意到,在博客这种传播日记尚没有出现的时候,早期的互联网论坛,网民们不仅仅用来彼此交流、诉说衷肠,许多文化爱好者还经常把自己的诗歌、小说粘贴上去,当作自我发表的园地。随着互联网功能的增强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博客、播客等平台出现了,也就自然会受到当时难登“大雅之堂”的“草根”一族的青睐,由草根一族也影响了自我清高“崇尚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专家、学者以及领导官员的认可。逐渐形成了互联网“草根文化”的现象。

所以,“草根文化”的发展往往起源于普通民众、但会影响着人们意识观念中的崇尚的主流文化、宫廷文化和传统文化。

笔者观点,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会形成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但愚昧落后的“草根文化”无可否认也会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辐射、腐蚀和冲击……

改革开放30年来,“草根文化”的的风起云涌,从一定意义看,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补充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体现了文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主流文化进行了辅助和补充,使文艺体现出了真正的“雅俗共赏”之特点。但实际上对一些主流文化的普及和弘扬也是一种挑战。

任何的文化不能脱离了其社会价值和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责任,不能脱离了文艺的“二为”方向,“草根文化”因为其来自民间、来自生活,这些文化难免有的带有一定的糟粕和腐蚀性。

健康积极的“草根文化”会形成了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同时,但愚昧落后的“草根文化”无可否认也会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了辐射、腐蚀和冲击。对待“草根文化”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剔除一些糟粕,尤其应该剔除那些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造成颠覆性的破坏较大的“草根文化”,倡导和发展那些群众所喜闻乐见又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的“草根文化”。

总而言之,对待日趋泛滥的“草根文化”现象,我们应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批判吸收的鉴赏态度”,认真领会认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扬和弃的关系”、“批判和吸收的关系”,继承和发扬“草根文化”中那些有益的精神文化内容,批判和剔除那些对人的修养、道德建设以及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腐蚀作用的“劣质内容”,让“草根文化”真正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民小康的一种社会动力和精神财富,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艾君/文2008年12月17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