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熟悉的和我不认同的


  我不熟悉的和我不认同的

  ——对2008年12月11日南周的三言两语

  2008年12月11日的《南方周末》,值得珍藏。因为,在距离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三十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到来的前夕,南周推出这样一期充满历史感的专题制作,不仅有三十年新闻人物的全面回顾,而且有三十年间商业十大启蒙家、艺术十大作品、文学十大作品、新闻十大作品、音乐十大歌曲、电影十大作品、戏剧十大剧目、电视十大节目、思想十大作品、科技十大进步的提名与叙述,可谓恰到好处,色彩斑斓,锦上添花。

  不过,尽管本期南周中提及的大多数人物、作品等是我熟悉的和认同的,但也有一些是我不熟悉和不认同的。比如:1980年的张思之,虽然是审判“四人帮”案的辩护组组长,但在当年,他的名气远没有江华大;比如1992年的梁广大,虽然推出了百万重奖科技人员的举措,但毕竟只是发生在珠海,影响似乎没那么广;比如1994年的克拉马依大火,人们记忆深刻的可能只是大火,而并不是学生与领导谁先走,那时候,网络还不发达,平民的讨论远没有现在这样方便与热烈;1994年的梁从诫,尽管是绿色中国的推动者,但不会有多少人记住他的名字;比如1995年的秦晖,似乎过于专业,普通人对他几乎不会有什么印象;比如1996年的陈光和王翠凤、1998年的张锦明、2008年被提名的戴骁军、石宗源、张祥青等,限于地域与身份,对全国也没有大的影响。在三十年间“十大”的提名中,陈春先、江平、李灏、宁高宁、潘考夫斯基的新闻度与出镜率似乎也不高。关于科技,黄土成因研究让我觉得陌生;关于思想,周扬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汪晖的《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以及刘军宁、秦晖编著的两部著作,其影响力都让我生疑;关于电视,在凤凰卫视根本就与绝大多数中国人绝缘的情况下,《有报天天读》也不应该榜上有名;关于戏剧,好象只有《假如我是真的》、《绝对信号》、《我们》、《暗恋桃花源》有足够的名气,其他剧目,如同艺术十大作品中提到的彩墨、大批判、巴颜喀拉、三峡一样,知者甚少,这或许也是戏剧、绘画艺术的一种悲哀?至于电影,似乎只有1998年的《小武》影响力相对不足,就象十大歌曲中罗大佑的《之乎者也》、文学十大作品中阎连科的《受活》一样。

  三十年,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在三十年琳琅满目的时光隧道中,无数的人物、事件、作品快速闪过我们的眼帘,而那些能够让我们记住的,才是对我们最有影响的;那些能够被大多数中国人记住的,才是排行榜上应该有的,才是穿越每个认知个体的盲区而被大众认可与接受的。

  顺便说一句,1978年,我上初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也算亲历者和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