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时代的定位换脸术(一)


 

注解:每一个品牌的推广行为都是始于某个起点而终于某个终点的,起点就是对品牌的清醒定位,而终点则是对这一定位的完美兑现。
 
WHO AM I?
我是谁?
这不是成龙主演电影的台词,而是一个我们常常碰到的问题。
在信息多元化、选择多样化的社会里,无论你、我,还是组织、企业还是国家都容易在纷杂的环境中迷失自我,每每这时候,我们都会想起这个简单而又幽深的问题。
答案总是五花八门。从生物学的角度回答,“我是猿猴的进化物”,从宇宙学的角度回答,“我是茫茫宇宙的一分子”,从社会学的角度回答,“我是韩志锋”…
答案甚至会随着你的反复提问,而从简单的姓名逐渐到你的年龄、身份、职业,甚至到未来的职业规划和理想——“我是一名专业的品牌管理者”。
答案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会让我们:
l        对自己的现实状况作出客观、准确地判断;
l        合理设置自己的理想或目标;
l        进而规划最合理的实施计划。
我所尊敬的周恩来总理,就是一个在不断的思考中,保持每时每刻都清楚“我是谁”的伟人,从他在革命时期的三次让贤于毛主席,到传说他走遍中国千万历史古迹,却只拜谒过诸葛亮和张良祠堂,我们就可以清楚他的个人定位是“辅佐性大管家”角色。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更用他“文武韬略”、“举轻若重”、“事无巨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行动证明了这点。
所以,正如“我就是一个专业的品牌管理者”的回答一样,专不专业,当然靠的不是自己的理想,也不是自己的自吹自擂,还需要从现实和目标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所以,专业的说法是“我定位作一个专业的、有自己理论体系的品牌管理和咨询人”,“我现在正在为实现自己的定位而努力。”
由此来看,一个欲赢得别人认可的人或品牌,一切为之而努力的工作的第一步还是要解决定位的问题,从找到回答“WHO AM I?”“我是谁?”问题的具体方法开始赢得消费者的营销之旅。
那么定位究竟是什么?怎样来为品牌定位呢?
“我”是营销之本
定位的首倡人,美国著名营销专家阿尔·里斯和他的朋友杰克·特劳特的回答是:“……定位并不是要你对产品做什么事……定位是你对未来的潜在消费者心智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消费者的心中”。由此来看,定位更像是一个对别人的攻心术,是自己的理想未来。
在他们1970年在《广告时代》发表的系列文章中,他们列举了八种经典型定位方法。如下表所示:
 

定位方法
具体理解
ü         首次获第一
ü         定位对象首次进入空白心智。赋予定位对象的主张内涵可以是多方面的,但对消费者来说,这方面的信息要是心智第一次感知的。要占得最先与最大。
ü         比附(关联)定位
ü         使定位对象与竞争对象(已占有牢固位置)产生关联,并确立与竞争对象的定位相反的(否定的)或可比的定位概念。
ü         特色定位
ü         在遇有无敌地位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定位的策略是利用自己在潜在消费者心智中拥有的位置,并巩固之,使之确立为心中同类对象的新位置。
ü         单一位置策略
ü         处于领导地位者,要以另外的新品牌来压制竞争者。因为每一个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安置了独自所占据的一个特定处所。
ü         扩大名称
ü         处于领导地位者,用更广的名称或增加其适应范围来保持其地位
ü         寻找空隙策略
ü         需求消费者心智中的空隙(而不是制造商的空隙),然后加以填补。这需要反其道而想的能力。关于这空隙的概念有大小、价格、性别、年龄、一天中的事端、分销渠道,以及大量使用者的位置等。
ü         类别品牌定位
ü         当一个强大的品牌名称成了产品类型名称的代表或代替物时,必须给公司一个真正成功的新产品以一个新的名称,这像“跷跷板”原理。
ü         在定位(重新定位)
ü         打破产品在消费者心中所保持的原有位置与结构,使产品按照新的观念在消费者心中重新排位,调理关系,以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新的秩序。这意味着必须先把一个旧的观念或产品搬出消费者的心中,才能把一个新的装进去,这与比较性广告不同。比较性广告未给竞争者重新定位,而以它们作为自己品牌的基准点

 
 
 
 
 
 
 
 
 
 
 
 
 
 
 
 
 
 
 
 
 
 
 
 
定位论由此大行其道,也突破原来作为传播技巧的范畴,成为企业战略、个人发展乃至国家营销的一个重要步骤之一。1996年,特劳特结合20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原有方法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消费者的五大思考模式以及定位的五大技巧。
 
消费者思考模式
定位的五大技巧
ü         消费者只能接受有限的信息
ü         品牌名称要好听
ü         消费者好简烦杂
ü         产品的类别必须清楚且易于了解
ü         消费者缺乏安全感而跟随
ü         行为研究要抓住重点(掌握对手的策略与消费者认知)
ü         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不会轻易改变
ü         善用公关策略
ü         消费者的想法容易失去焦点(原有定位因为延伸而模糊)
ü         再定位时,必须有适当的推动者,委婉地逐步改变定位
资料来源于万后芬 周建设著《品牌管理》
 
另一个定位大师里斯则完善定位的定义,认为“定位首创于产品。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家机构,甚至是个人…都可加以定位。然而,定位并不是指产品本身,而是指产品在潜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即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定位,就是要替你的厂聘或品牌找到一个适当的‘字眼’或‘概念’潜入消费者的心中,而不会迷失在传播的丛林中”。最终,将定位的方法归纳为三大法则。如下图:
 
三大法则
法则诠释
范例
收缩法则
在收缩你的焦点后,你的品牌才会更强大
星巴克——咖啡
盖普——日常休闲服装
维多利亚的秘密——女性内衣
词汇法则
一个品牌应该力争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一个词语
联邦快递——隔夜送达
舒洁——纸巾
施乐——复印机
类别法则
一个领先品牌应该促进该类别的发展,而不是品牌的发展
红牌伏特加——高档伏特加
梅塞德斯—奔驰——高档轿车
大众汽车——廉价汽车
 
    看得出,实际无论里斯还是特劳特,他们思想的演进无非是想在正确认知我的基础上简化营销的工作,用一些堪称“标准答案”的东西简化定位工作,出发点是好的,却无法让我们洞察到过程中的秘密。
定位思维决定公关选择
所有这些传统的定位方式,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被多数成功的企业和品牌所验证,但其定位方向宽泛,尤其单纯从消费者角度界定品牌位置与未来的模式,越来越在创新化的时代失去效力,毕竟在消费者为品牌上帝的同时,消费者还期翼品牌带给自己前所未有的体验、产品和效用,比如在高科技领域,没有消费者知道芯片或发展到怎样的速度,INTEL们必须引导他们消费;在食品领域,没有人知道明天的饮料会有什么样的口味和品类产生,可口可乐们同样必须引导人们消费。
没有哪个品牌可以同吃所有的人群,在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信仰、不同职业经历的消费者中广受欢迎,所以,我们有必要细分人群。同样的,产品功效和价值也存在细分的必要,在个性化需要大行其道的时代,不断地“细分”功效和给予消费者的价值感将异常重要。
为此,我们引入新定位方式。以“产品品类”、“竞争特质”和“目标人群”,三大指标来全方位定义品牌,所谓三角定位法,这种方法将为品牌获得“三角稳定定律”指出的“稳定感”,使品牌定位在实际操作中平衡发展,各营销工具各显其能、相得益彰。
同时,它也将给我们的定位工作增添许多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