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零利率:几丝欣喜几多愁
王家春
诚如先前所料,由美联储引领的全球降息竞赛变得越来热闹。起初,中国央行是战战兢兢地、犹犹豫豫地走进赛场;可是,走进赛场之后,它很快就发现,这是一场它必须参与而且应该更早参与的“运动会”。当然,这场“运动会”,最终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赢家,只看谁输得相对更少、谁输得相对更不难看;谁输得相对更少,谁就算是大赢家。
从经济学原理和历史经验看,当经济景气进入一轮大级别下降周期时,降息的真正作用不是刺激需求或经济增长,只是降低负债成本和大部分负债者的痛苦程度。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老套路(这个老套路其实早该改一改,但这比戒毒还要难),在经济景气下行周期,政府会采用扩大赤字的办法填补一部分有效需求缺口,这样一来,政府负债规模就会大幅度增加。从这个角度看,政府是降息的受益者。
对企业而言,负债成本降低了,财务困境自然能够有所缓解,但在很多产业(尤其是各个“主导产业”)过度饱和的情况下,即便负债成本降低了,企业也不会冒然进行新的投资活动。不管利率有多低,哪怕利率为0,如果在一个过度饱和产业进行实业投资,其结果必然是产能闲置,这样一来,投资方连银行贷款的本金也还不了。所以,在各个主导产业产能普遍过剩的情况下,不论怎样降息,都不能提振民间的实业投资热情。比如,我们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程度已经创造了世界历史纪录;利率再低,也不该再在这个领域新上项目了。
从表面看,在降息过程中,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是同步降低的,银行既不受益也不受损;而实际上,银行业会变得很痛苦。首先,在经济景气下行周期,面对股市的巨大风险,不少比较善于理财的储户会把活期存款定期化,这使得银行的负债成本比原来更高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央行等额降低存贷利率,银行的实际息差也是收窄的。其次,在经济景气下行周期,银行的贷款风险是上升的,而贷款利率却是降低的,这必然导致银行“理性惜贷”。在贷款减少和实际息差收窄的共同作用下,银行的盈利水平自然是下降的。第三,在经济景气下行周期,银行不良资产比重必然是上升的,这会在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两个层面冲击银行体系。
就普通百姓而言,除非他是负债型消费者,否则,利率降低不会给他带来直接的好处;相反,利率降低只会减少他的存款利息。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存款利率低了,老百姓会增加消费。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中国多数人把钱存入银行实际上是为预期中的大额支出积累购买力,而不是吃取利息,他们不会因为利率降低了就把存款提取出来花掉。但中国也有少数居民形成了信用消费观念,他们愿意以贷款的方式买房买车。对于这部分人,利率降低了,他们买房买车的欲望肯定变得更强烈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去贷款买房或买车,如果购买力没有达到某个临界点,他们的欲望依然不会转变为行动。
目前的房价远远超出居民的平均购买力,即便贷款利率为0,很多想买房的人也依然买不起。因此,利率降低对房地产市场所起的刺激作用十分有限。与较高的家庭自有住房比例形成鲜明对照,中国拥有汽车的家庭比例实在太低。尽管住房需求已经是强弩之末,但家庭对汽车的需求依然是上午的太阳。因此,不断降低的利率有可能给萎靡不振的汽车市场带来一线希望。汽车的主要生产成本是钢材,主要使用成本是油耗。近几个月来,钢材和石油价格已经大幅度降低,如果较低的钢材价格能够延续,产能过剩的汽车行业就可能爆发新一轮降价潮。在汽车降价的同时,如果油价也能基本保持稳定,汽车信贷和汽车销售就有可能再度兴旺一段时间。不过,以大幅度降价刺激起来的销售规模,不会给汽车厂家带来多么好看的经营业绩。
就股市而言,降低利率显然是利好。但是,A股市场以现金分红来衡量的市盈率依然高达85倍,而且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长期下滑趋势难以扭转,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把长期存款利率降到1.25%以下,否则股市还是难有起色。如果维持最新的利率水平不变,最迟在明年上半年上证指数就可能下跌到1100点附近,而终极底部还是在原先预测的可怕位置。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想在股市中“踏踏实实”地赚一把,必须等长期利率下调到1.25%以下。
不过,假如利率降低到如此低位,如果政府不为银行贷款提供较大幅度的贴息,信贷紧缩和银行体系的痛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在信贷紧缩和银行体系痛苦不堪的情况下,实体经济的日子也将更加难过。因此,即便长期利率下调到1.25%以下,股市也只会在非金融板块出现短暂的战术性机会。
附带说几句我对股票投资的理解。理性的股票投资的基本原则应当是预期的长期平均红利与当前股价的比率不低于金融市场无风险收益率。尽管股市并非始终遵守这一理性原则,但也永远摆脱不了它的制约。对这一原则的偏离总会得到矫正,尽管不断地出现矫枉过正,但股市运行的长期趋势必定与该原则吻合。如果撇开这一原则来盘算“低买高卖”,实际上就是“郁金香泡沫情结”不死。这种情结所驱动的“投资”,可能偶尔得手,但时间久了、次数多了,一定会输个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