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倒闭的背后


自从去年以来,陆续听到和看到大量企业倒闭的报道,不仅有珠三角的企业,也有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企业,但以珠三角、长三角企业居多。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受欧美消费需求大幅下挫的影响,全国倒闭了6.7万家企业,深圳、东莞开始出现了“倒闭潮”,长三角倒闭20-30%

 

不管倒闭了多少家企业,但对于倒闭的原因我们必须探究清楚。“前车之鉴后车之师”,避免后来的企业重蹈覆辙。对于企业倒闭的原因,许多企业家在谈论的时候,都认为是外在的因素,如次贷危机、出口下降、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等几大因素,他们都挤压了企业的利润,迫使企业没有了生存空间。

 

其实,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些因素都是外在的因素,而一件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内因决定外因,许多企业家都把原因外推了,形成了“外因论”。

 

企业倒闭的背后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企业家哲学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错误、缺乏战略远见以及企业内部管理不善的问题。

 

一是企业家哲学观念即企业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道德情操等。

 

企业存在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基因是什么?企业家要追求的是什么?这是任何做企业的人都要搞清楚的哲学命题,涉及到企业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与道德情操等。

 

企业家是我很尊敬的一个称呼,一直看的很神圣,他是社会的精英和社会的推动力量,通过企业家的创新推向了人类的进步,如亨利·福特发明了汽车,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他们都把人类带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些事情的背后都是企业家的使命。由此,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的。企业家有其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和道德追求,他必须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不是负面的价值。

 

我们看到李嘉诚、王永庆、郭台铭能够把企业做大做强,做到世界500强,他们为什么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佩,比尔·盖茨也是同样如此。他们能把自己的企业做大,这是思维方式在起作用。这些问题就是企业家思维方式与价值观。我们都说企业家的高度决定了企业的高度,企业家的思维决定了企业的思维。

 

有一个故事,说三个人一块儿在工地干活,问他们为什么在这干活?一个说就是为了挣钱,一个说我要学技术,一个说我要想办法建最美丽的大厦。后来,第一个想挣钱的是一个永远的打工者,第二个人成为一个非常熟练的技术工人,第三个人成了一个设计者,成为一个建筑家。

 

联想到1987年首届20名优秀企业家至今仍叱咤风云者所剩无几,感觉中国的企业家大多昙花一现、成为“彗星”式人物。究其原因,有政策、法制、舆论等因素,中国没有培育和保护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土壤和环境。但从企业家自身的素质方面找原因,不具备现代企业家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是主要的。价值观对人来说,是一个视野问题,是一个定位问题,不同的价值观实际上就决定了这个人干事业的视野。

 

我们现在很多的企业家还没有从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习惯了跑“市长”,搞政府“公关”,从政府那里去获取巨额的资源,习惯与政府“勾结”在一起,通过某种限度的“行贿受贿”的方式获得发展的生存空间。

 

记得200310月的一次企业家会议上,主持人问“谁敢说你们没行过贿?没有行贿的请举手。”据当时在场的万科董事长王石记录:“在座的老总开始时你看我,我看你,过了一会儿才有人举手,举手的姿势很缓慢,像做贼心虚似的,最后有五六位举手。”

 

我所认识的一位企业家,是专门从事废旧木材收购的企业,刚开始从事这个行业的时候,就立下了宏愿“变废为宝,循环高效利用是坚定不移的原则”,多年一直在这个行业打拼,没有动摇过。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应具有战略家的头脑、政治家的胸怀、哲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智慧、军事家的胆识、艺术家的灵感、外交家的口才、体育家的体魄。

 

世界上知名的企业家都拥有自己的哲学观念。姜汝祥博士在《榜样》一书中指出:我们大部分人可能是在用农民的方式在做企业!这是一种非常落后的管理哲学观念,企业用这样的方式不可能获得长久发展。

 

企业家在制度约束不强的时候,往往是偷税漏税,污染环境,压榨员工,拖欠上下游供应商、客户的货款等;在环境变坏的时候一“淘”了之。近期,东莞合俊玩具厂老板消失了,把6500个员工抛向了社会,深圳也有多家企业老板也藏匿了,最后害得政府代为买单,替员工发“工资”平息事件。由此可以看见,企业家办企业的出发点本身就是不良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这样的企业永远也不可能做大做长久,也永远是昙花一现,永远得不到我们的尊重。

 

二是企业战略发展与远见。

 

企业战略是关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未来道路选择的问题。从倒闭的企业来看,许多企业都是机会主义投机分子,在市场机会与条件比较好的时候出现于市场,采取各种手段,获得各项优惠政策,攫取了自己的财富,放进自己的腰包;而在市场情况不好的时候,纷纷让企业倒闭或关门,把企业的责任、员工的安置、税收都推向了社会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受损最大的是谁,就是企业员工。员工辛辛苦苦跟你打拼,到头来仍然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企业已经完全失去社会责任感。我们从资本的逐利性来看,企业的目的是赢利,只有赢利才能确保生产和发展。但如果把眼光放的更加长远一些的话,企业的目的应该是社会责任。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许多企业都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从事加工制造,习惯了从外商那里接订单,然后组织人马进行简单的加工,赚取的都是非常微薄的利润。如一双耐克鞋制造成本是非常低 的,据说不超过50元,而售价最低也是200元以上,中国制造企业获得的制造利润仅为10%作用,而耐克却获得了400%以上的利润率。

 

倒闭的企业都抱着机会主义的战略观,能赚钱就干,没有钱赚就倒闭,没有长远的打算和发展思路。我所了解的企业家都非常的勤奋,工作也非常的认真,但很少去思考企业我的利润率为什么这么低,未来靠什么去发展,假如未来发生了经济危机,我采取什么办法去应对。对于这些问题,都是一脸的茫然,就说走一步算一步,东方不亮西方亮。处于产业链末端的这些企业,在形势不好的时候,纷纷开始了战略转移,把投资的目光聚焦到了房地产和股市,由此资金开始大量的流向 这些地方,这些钱就是我们所说的热钱,出现了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由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楼市和股市纷纷跳水,套牢了这些企业家们。由于舍不得“壮士断腕”,舍不得“割肉”,导致了企业资金链断裂,资金周转失灵,企业倒闭的现象就开车大量出现了。对于这样一种战略思维方式,是非常危险的。这些企业靠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获得了生存良机,经营的也顺风顺水,甚至是一路凯歌,但一旦风吹草动的时候,这些企业开始外逃了。在顺风顺水的环境生活惯了,就会慢慢地变成了“温水青蛙”了。他们也不去思考研发问题,、品牌问题、危机问题等。

 

在这次危机来临的时候,许多企业开始倒闭了,原因在于没有未雨绸缪,没有长远规划,没有长期扎根该行业的打算。他们都采取 了短期的经营行为方式,急功近利,这是流寇主义,草寇作风。

 

其实从经济的发展角度看,这是一次“大浪淘沙”,是一次洗牌的过程,是一个利好的机会,把企业家的思想与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淘汰那些没有战略发展眼光的企业,淘汰那些没有长远打算的企业,淘汰那些小打小闹的企业,淘汰那些“见好就收”的企业,淘汰那些“忘恩负义”的企业,淘汰那些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让他们给好的企业让路,让出市场空间。

 

三是企业内部的管理。

 

从倒闭的企业看,许多企业都没有完善的内部管理,甚至是管理的一团糟,领导层相互之间不信任,互相的拆台,甚至是大打出手,用武力来解决现代文明的问题。企业内部管理包括我们通常讲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生产管理和研发管理、营销管理等。这些倒闭的企业,整体表现为人力资源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合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运用,财务控制不严,跑冒滴漏现象多,缺乏财务分析,有的甚至没有自己的财务人员,由老板娘兼任,营销走不出去,没有专业的营销队伍,不敢走出了本地市场。总体来看,问题林林总总,表面看是各种问题的大量堆积,实质是管理的系统出现了问题。系统是1+12,而倒闭企业的管理是1+1<2。管理系统涉及到组织结构、工作流程、操作步骤、工作职责等,是一个整体。记得好多年前,我们国家的许多人去参观日本汽车厂,看了后,发现零配件和我们的制造水平差不多,但在系统上就表现出很多的问题,差距很大。这就是系统的功能大于单个的功能。

 

因此,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不能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采取综合、全面治理的方式去进行诊断,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珠三角企业长期以来依靠外来经济的良好发展,掩盖了内部管理的矛盾和冲突。内部管理在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洗心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