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机中学会成长


温家宝总理在1115考察广东企业时说,应对经济危机要靠研发、靠创新、靠产品竞争力……

在危机中学会成长

对企业来说,其实是时时刻刻生存在危机之中的。在做企业的市场分析时,我们会发现企业时时面临着同行企业、供应商、购买者、替代者和潜在进入者(“五力分析”)的威胁和压力,然而企业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企业内部抵抗能力和外界压力的均衡,但是当企业内部抵抗能力不足以抵御外界压力而导致失衡时,企业的危机则会爆发。企业危机存在于微观层面,当企业危机不断蔓延以致让更多的企业甚至所有企业失衡时,单个企业危机演变为大范围的企业危机,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则发生危机。经济危机的实质就是由企业危机引起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突出的就是市场混乱、需求疲软、消费低迷等。企业内外压力均衡之时,危机是潜在的,显现不出来,一旦均衡被打破,危机则会爆发。所以,作为企业,时时应有危机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才能够在真正危机到来时应对自如。

应对经济危机,功夫在平时。经济危机对企业最大的影响莫过于销售下滑、利润下降,甚至是亏损或破产,这些危机带来的影响其根本是源自哪里呢?外部环境的混乱?市场消费的低迷还是竞争的加剧?不可否认,这些是影响企业销售和利润的因素,但却并不是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经济危机到来时,有些企业岌岌可危,有些企业却风平浪静,还有些企业能够逆势而上,为什么?难道是人家运气好吗?外部环境是客观的,对哪个企业都一样,原材料价格上涨,消费低迷,行业萎缩……结果是有的破产有的发展。不同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和能够承担风险的水平是不同的,这些不同则决定了企业在经济危机中的表现。造成这些差异的最终因素是企业内在的实力和自身的风险抵抗能力,强者自然不会受到危机的影响或者少受影响,而弱者则是难逃一劫。

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不是在危机中学到的,危机也不会给企业学习的机会。一个企业平时有没有危机意识以及有没有对自身可能面临的危机进行管理,是优秀企业区别于一般企业的关键问题。其实,经济危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在平时企业都可能遇到过,只不过是危机的力度不够强,范围比较狭窄,没有对企业造成深度影响;真正的经济危机给企业带来的问题多,集中且力度大。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和经验就来自于企业平时对小问题、小危机的处理和管理,具有危机管理意识企业在处理小危机时肯定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法,更重要的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平时的小危机。出现小危机时候,企业可以解决,如果小危机发展为大危机时,企业还有能力解决吗,企业该如何解决,能否形成一套针对这种危机的应对措施,这就是危机和风险管理。如果企业平时能够练好处理各种危机的能力,形成一套危机管理机制,那么,真正的经济危机到来时,企业也不会手忙脚乱。

经济危机考验的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经济危机的影响一般是行业性的、全面的,有可能是某个行业爆发的危机,也有可能是整个社会经济爆发危机,今年的经济危机就是由金融危机引起的全面危机。应对经济危机,企业自身能力好还不够,企业必须要比同行竞争者强才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经济危机考验的是企业的竞争力,能够在经济危机中生存和发展的必定是行业中竞争力强的企业,而消亡的也必定是竞争力弱的,竞争力决定着谁先倒下,坚持到底的必定是胜出者。

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经济危机:把经济危机多方面的影响最终归结到市场萎缩上来,市场暂时不能够支撑起现有数量企业的生存,结果就是必定要有部分企业破产倒闭。那么,最先倒闭的会是哪些企业?不一定是小企业,也不一定是大企业,而一定是那些因为市场竞争力不足导致无法持续经营的企业。很多专家提出行业联合共度危机,而很多联合的结果是合并或兼并,最终占据主导权的还是优势企业。在联合中,有优势和竞争力的企业才有话语权,否则就是不以破产的形式消亡。然而竞争力来自哪里?温总理给了我们答案:研发、创新和产品。

首先产品是市场竞争的根本载体,任何优势都无法替代。消费者会购买服务很好、价格很低但质量低劣、使用不安全的洗衣机吗?很简单,我们买东西,首先考虑的就是东西好不好,这个“好”就代表着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包括质量、品质、性能、等物理条件,然后才会考虑这个东西的价格、服务等。营销历史从最初的生产时代,经历产品时代、推销时代发展到今天的营销和社会营销时代,是人类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并不是说产品不重要了,而在今天应该是更加重要了。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水平营销》一书中曾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在当今环境复杂多变、营销手段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市场需求难以捉摸,企业要在这样的市场中获胜必须回到营销最根本的层面——产品。任何企业最终吸引消费者的必定是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产品,这也是营销的根本问题。回过头来看看企业的众多营销措施和手段,无一例外地都是为了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其次产品竞争力源自于研发和创新。研发不是技术性企业的专利,任何企业都需要研发。研发解决的是把握产品趋势和以产品引领市场的问题,通过研发掌握产品关键技术,保证产品走在行业前列,才能领先于竞争对手。更高要求的研发是制定行业标准,通过标准掌控市场话语权。然而研发意味着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在我国平均研发投入不足百分之三,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要在百分之十以上,很多行业的关键技术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这也是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屡屡受制于人的主要原因。

创新让企业更具竞争力和生命力,也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崭露头角的不二法门。在企业中,创新要被鼓励,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让人人具有创新意识,发展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否则将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创新不在于多少,而贵在实用和推广,将创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远比天天空喊口号来得重要。

 

危机并不可怕,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可怕的是企业没有危机意识,不能或者愿意对自己可能面临的危机加以管理。中国企业要做百年老店,必须学会居安思危,必须学会危机管理,必须加强研发和创新,提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