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做纵向比较,近年来的《南方周末报》比早几年失去了不少锋芒;但做横向比较,在讲真话、关注民生、追踪热点等方面,它在中国报刊杂志中仍然是出类拔萃的。偶尔,这份报纸会冒出一二篇好文章来。2008年30日发表的叶选基的《叶帅在三中全会前后——读于光远著<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有感》一文,就是一篇难得的是实事求是的好文章。
为什么讲它是实事求是的好文章?主要有二点:
其一,它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有了新的阐述。众所周知,这次会议是一次承先启后、拨乱反正的重要会议,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愚昧、暴力、专制的文化大革命,开启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好局面。但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有一个被忽略的重要意义,就是它是一次党内以前少有的民主的典范。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定下了基调。按作者的话说:该 会议自始至终都是在中央常委集体领导下进行的,体现了党的领袖是党的领导集体,实现了邓公在常委会中提出的“反对突出宣传个人,党是集体领导”的英明主 张,成为我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真正贯彻党内民主政治生活原则、体现党中央集体领导的光辉典范。为此,叶帅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报告中指出:这次中央工作会 议是党内民主的典范。
另外,邓公于
其 二,它实事求是地把结束文革、进行改革开放等重大政治事件的功劳,归结于众多参与者的努力和贡献,还不是片面地集结于某一个人身上。在结束文革方面,华国 锋、叶剑英、汪东兴等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中央常委领导集体(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和以陈云、胡耀邦、王震等为 代表的中央委员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而在改革开放初期,则是邓公与胡耀邦、赵紫阳、万里、任仲夷、项南等人顶住压力、合力推动,才有了以后的蔚然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