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注:本文绝非赞美奶粉企业
显然,奶粉事件中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那些喝了“上榜”奶粉的孩子们,还有消费者对这些奶粉、这些企业、乃至奶粉行业的信心,而此直接的结果就是奶粉消费者、生产者、销售者、甚至是国家GDP、税收受损,是个各方皆输的败局。
但老实说,对比一些汽车企业的“市场服务活动”,我还是有些佩服这些奶粉企业的诚实和勇气。
问题公开后(奶粉企业事前是否知晓含三聚氰胺,这里不做讨论),所涉奶粉企业并没有逃避,该检讨的检讨(虽有些作秀,但诚实),该召回的召回(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是勇气),该赔偿的,估计也得赔偿(我国缺失集团诉讼、惩罚性赔偿的法律制度实在让这些企业赚了大大的便宜,这非本文所要讨论的);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起码这些企业表面上的态度还过得去,没有对奶粉问题做掩耳盗铃式“市场服务活动”(可见:《方向机卡死回应,****以开展服务活动代替召回》,与中国汽车召回网),反观部分汽车企业,在知晓汽车存在安全缺陷(因涉及人身安全,此性质完全等同与三聚氰胺,甚至更甚)的情况下,明目张胆的不对车辆进行召回处理(这里涉及召回成本、名誉等损失),而搞“市场服务活动”(这现象能普遍存在与我国汽车召回制度不够严谨、严格有关,此也非本文所要讨论的),感觉是在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为车主送温暖呢,实际这是在偷换概念,掩耳盗铃,以为车主们都是糊涂蛋呢,明显到本文都懒得在此进行解释的程度。
一个汽车企业这么搞,不可怕,最多这企业失去消费者,倒闭了事,如果这成为各汽车企业的惯用伎俩,那可真就麻烦了,全体车主、汽车行业、国家也许都要遭“奶粉”之痛了。都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么态度能决定什么呢?也许部分汽车企业、汽车行业、甚至是汽车行业主管部门只有到了发生“三鹿汽车”事件后才能真真搞明白这点!
北京汽车律师网 www.bjautolawyer.com 蒋苏华律师 1391086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