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烧纸放鞭炮绝非“庸俗之风”和“陋习”


重庆殡葬网上转载了一篇题为《清明节,徘徊于文明与陋习之间》的时文,文中说“清明内涵的精华部分在于向已逝的亲人表达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不仅是一种尊重生命的仪式,更是一种感恩的重要表现。然而,一些庸俗之风却在时下有愈演愈烈之势,为清明节平添了几份污浊、些许无奈。…….
       
细读下文,明白了
文章中认为“庸俗之风”或“陋习”之一是指“在不少墓碑、狭窄的上坡路面已是车连车、人挤人,许多车辆都停着坡道上,前面的挪动一下,后面的跟进一下……”“坟头前,水果、点心满地都是,包装袋、废报纸以及乱飞的纸灰,使得墓区难见庄严与肃穆。”这种现象.

我认为,这种现象只能说明这个墓园在管理上存在严重的问题,但文章最终把清明上坟扫墓时烧纸放鞭炮说成是“庸俗之风”和“陋习”,这实在无法容忍。

“风”的解释应是“民俗”“习俗”吧。“民俗”说明受众之多, “习俗”证明沉淀之深,固化之久。任何一个民族在殡葬上的“风”都是受他们的生死观支配的,祭祀方式只是这种生死观的外化形式。

 汉民族是一个讲究“生死一体化”、死后要“大象其生”的民族,是一个“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民族,是一个能把“红白两事”都称之为“喜”的民族,是一个信奉“上苍”,并在太多的状态下把自己的祖宗视为具体的“上苍”而加以崇拜的民族,一是灵魂和肉体并重或更重肉体的民族。一个把墓地当成祖宗“千年寿域”,“万古佳城”的民族。同时汉民族又是个重物质形式的民族。在寒暑易节的特定的时段内给自己的祖宗孝敬点子孙的钱,通过放鞭炮告之祖宗子孙平安、昌达,既向祖宗汇报,让祖宗放心,又安慰自己,并教启后人,这也许就是这种行为包含的主要信息。这个行为中包含了太多的期许,所以这个民俗传承了几千年,并己成为这个民族文化的一部份。民俗是民俗。

 提倡“鲜花祭祀”就文明高雅?就不俗不陋了?

 “鲜花祭祀” 中国古己有之,但对象特定而不泛用,现在中国殡仪提倡花祭多少从表层受到西方祭祀方式的影响。

  西方人是“上帝”的儿女,是个轻肉体重灵魂的种族,是一个追求个体存在价值的民族。是一个躺在墓地里等待“上帝”审判后希望复活的民族。躺在墓地里只是一种暂时的分离,终将在“上帝”的怀抱里团聚。亲朋见面送花,亲友分离也送花,墓地里以送鲜花道别是很正常的事,并无什么特别高雅之处。

汉民族烧纸钱放鞭炮祭祖,西方人鲜花道别,各尽其意, 各得其所,哪来的俗雅之分!

 如果西方人鲜花道别被视为文明,汉民族烧纸钱放鞭炮祭祖也绝不是陋习!

 其实在清明节“坟头前,水果、点心满地都是,包装袋、废报纸以及乱飞的纸灰,”这种现象,只是一个墓园在特定时期内加强对烧纸钱放鞭炮的管理的问题。

 提倡“鲜花祭祀”就能管理好了?管得好的不论你使用哪种祭祖方式,管不好的全是鲜花依然管不好。这是个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问题,与纸钱与鲜花根本无关!重庆南山龙园、华夏园鲜花祭祖的人多,环境保持很好;龙台山陵园素以烧纸钱放鞭炮祭祖闻名,但引导得好,管理到位,祭者配合,环境保持也绝不逊色于南山龙园和华夏园,这就是实证。

 重庆市过节从严禁到定点燃放烟花爆竹就说明“风”的力量和管理的重要性。

 寺庙里长年燃烛烧纸钱为什么没人说东道西?怕得罪“佛”?

 佛教本无燃烛烧纸钱之类,为争取汉族信众,从汉民族的殡葬习俗中转借而来,并迅速将此仪轨化,长期宣教,故寺庙里长年燃烛烧纸也井然有序,这是教化和管理的结果。

 墓地里一年三两次烧烧纸钱,放放鞭炮就“陋习”了?自己管理不好,就把它归于“庸俗之风”,就不怕得罪祖宗?

 我认为,给墓地送鲜花的继续送,给祖宗烧纸放鞭炮的也继续烧和放,自愿改烧纸放鞭炮为送鲜花的墓园的管理者一定欢迎,觉得用纸钱和鞭炮去换墓园管理者提供的鲜花划得着的就换了也无妨。和谐社会,崇尚适度自主自由。

 应当强调的是,墓园管理者从保持环境和保障安全的角度要求祭祀者在祭祀活动中注重保护公共环境、提高公德意识是极正当的,他代表祖宗们的共同利益,也代表祭者们的利益。

 作为一个也年年以给祖宗烧纸放鞭炮为祭祖方式的人,也借此向用相同方式祭祖的人们进一言:烧纸最好在焚纸箱内烧,莫烧得个“漫山遍野”的,烧坏了墓碑,熏死了墓碑周围的绿化环境,墓地的管理者是有权向你索赔的。这一点墓地的管理者是代表你家祖宗来向你要求主张你家祖宗居住环境不受破坏的基本权力的;放鞭炮要注意安全,莫伤人,否则只能承担相应责任。离开时一定要把祖宗居所彻底打扫干净,这是一个孝子贤孙扫墓必须做好的事,否则无论烧多少纸放多少鞭炮,祖宗也高兴不起来,毕竟中国人讲究“生死一体化”。

 至于堵车,这是国家刺激汽车消费的结果,与清明节祭祖本无关。

 

                            2008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