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管理软件为什么不能有发展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考虑到一个管理软件的企业去混混?这句话其实已经帮我把答案说出来了。因为那的确只能是混混的,因为我还看不到这样企业的曙光。看到某管理软件企业招聘总裁、总经理、高级咨询师,其要求竟然只是一种:营销能力、关系。所以,从一些招聘描述,就可以了解到企业的很多信息,不再需要面对面再深入了解。
   中国管理软件产业的诞生与发展,完全依靠了以战养战的战略思维,所以,在某一段时间里,发展得相当的迅速,对于这样的行业,国家以及政策都相当的扶持,所以,诞生了很多这样的企业。清铉也是这样成长的,这是很好的企业发展之路。
   虽然整个行业还是在发展,在进步,但总体来说,行业的PPT做得比软件好,企业在PPT的花的功夫比在软件的功用上花的功夫多,这就是为什么招聘说明上,对于总裁、总经理、高级咨询师,需要其营销能力了,做管理软件的企业,其本身也许其管理模式与管理思维就相当的混乱,充满了机会主义色彩,他们能够为其他企业带来什么革命性的整合吗?呵呵,那是不可能的。
   对于管理软件企业,清铉一直认为,在进行了初期的以战养战的快速发展后,必然应该转型,实际上,很多企业也看到这样,2002年的时候,清铉开始做CMM管理,觉得这个体系非常的棒。管理软件企业如果没有这样的体系,根本就不可能产生总结与提取,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发现,体系的建立慢慢的表面化,企业往往只是为了达成某个认证而去做它,而不是真正感觉到体系给企业带来的好处。这是很要命的,因为这样下去,企业注定将很难改变战略,必须一直采用以战养战的模式生存下去,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不远的未来,它必然灭亡。于是,2003年,清铉写了一本《全面项目管理》,觉得CMM管理体系过于技术化,而真正影响企业发展的,必须要把这样的思维扩大化,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去影响企业的发展。不过,那时,思维还比较幼稚,思维过于超前,其实就是一种幻想。

   管理软件行业不能发展,急功近利除了环境的原因,与中国人的特性也有关。中国人是很聪明的民族,所以,很容易去发现问题,但中国人相当的懒惰,任何事情都很难去做精益求精,因为在中国,做前端是可以做得轰轰烈烈的,而做精益求精的事情却是必须默默无闻,是吃亏不讨好的事情,所以,没有人愿意去做。
   就如我常与MBA、EMBA毕业的朋友说的一样,从MBA中学习到的工具,相当的有意思,要尽量快的把工具应用到企业中来;从MBA中,学习到的思维模式,可以经常讨论,但千万不要贸然试之;而从MBA中学习到的方法,一定要去理解,但不要去模仿。但很遗憾,人一定是去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再傻的傻子在做了吃力而很难讨好的事情后,也会改变的。

  在中国,没有一种机制去鼓励正确的思维,做正确的事情,可以像德国人一样的敬业。就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毒奶粉事件,朋友笑话我,说像我这样的人,为什么不对这件事情表表态。我说,我一点也不吃惊,表什么态?!德国人如果指出同事在上一个小螺丝犯的错误,会受到相当的尊重,而在中国,说不定说的这个人,某天走夜路,就突然歪了脚。中国人羡慕的是那些在毒药中加牛奶的人,因为他们比在牛奶中加毒药的人更容易赚钱。


   在另外一个方面,信息化总体来说只是一个配套,是配合公司管理层的工作的,如果管理层的方向是不一样的,那么,必然会导致信息化的方向不一样。有人曾经问我:在工作中,最害怕的是什么。我说:最害怕的是大家常常说一句话,不知道老板是怎么想的。我最怕的就是在一个企业中,大家很喜欢去猜度老板的心。在这样的企业中,大家的精力不是放在如何去发展,如何的让公司稳健而且快速的发展,而是投老板所好。在这样的企业中,必然官僚主义会横行,但是老板却很少能够了解它企业的最真实情况,这样的状态,是与信息化的方向完全违背的,同时,在这样的企业中,要去推广什么“知识管理”框架,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环境必然导致项目失败。
   正因为此,所以,一般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提供商,是不会去介入企业很深的,因为这样做,对于系统实施商是没有好处的,提供工具,但不会管工具如何去使用。
   由此,就诞生了另外一个行业,信息化管理顾问的行业,市场的变化是根据实践的需求而产生的。所以,对于中国管理软件的企业来说,最好的发展模式,就是必须刻意去研究管理工具,提供管理工具。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什么都想去忽悠一下,信息化服务商提供的是什么呢?提供的是一种管理思维,而不是一个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