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矿渣直接倾倒入黄河


       在河南省三门峡境内的黄河流域段,三门峡大坝以下不到十公里的黄河岸边大大小小存在着近三十家的私挖乱采毁坏植本的矿产开采口,有的甚至动用现代机械化已经把一个山头都已经开采成了光秃,不见了任何植本存在,这些开采都是无证开采,且都把开采的矿渣直接倾倒在了黄河河道内。

    记者在三门峡陕县国土资源局了解到,这些开采者都属于三门峡市委重点引资建设的某铝业集团下属公司,虽属无证开采,但由于该企业直接从上得到了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和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的默认许可,他们也无可奈何。曾经也向陕县人民政府和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反映过,但市委市政府的回话就是如果陕县人民政府顶不住这些压力,就让其自动辞职或者政府领导换人,对此他们也无法查处这些无证开采者,只能让其胡乱开采。随后记者到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了解情况,但该局的负责人和主管领导在记者的追问下不承认自己的身份,甚至用自己是打扫卫生的来搪塞记者的追问。

   近期发生了山西“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全国都在总结经验和学习这血的教育,虽然黄河不是什么尾矿更不会有什么溃坝,但可否想到过这样毁坏黄河流域植本造成水土流失又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山西“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已经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为什么三门峡当地政府不会防患于未然,难道说非要等到黄河的某一天溃堤才能给我们再次敲响警钟?国家每年花费在黄河治理上的费用不计其数,而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反道而行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就没有考虑这样引资发展的后果?为什么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不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统揽全局、指导工作?

    专家指出:想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入黄河。我们希望三门峡人民政府尽快刹刹这种乱采乱开的行为,真正把黄河流域治理好。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混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新中国的治黄工作,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跃。一开始就是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标本兼治,除害兴利,全面开展流域的治理开发,有计划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设。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参加治黄工作,依靠科学技术进一步治理黄河,无论是关于黄河问题的勘测研究,还是治黄建设的规模,都是以往任何时代不能比拟的。经过多半个世纪的建设,黄河上中下游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开发,基本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蓄泄兼筹的防洪工程体系,建成了三门峡等干支流防洪水库和北金堤、东平湖等平原蓄滞洪工程,加高加固了下游两岸堤防,开展河道整治,逐步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黄河的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洪能力比过去显著提高。在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开展了水土保持建设,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与治沟并举办法,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