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论》(第十七、十八章)


               (作者:胡志平)

 

17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有最后理念的失误

(本章接续前章,用日本对制海权理论新发现与清政府展开的“甲午之战”、美国于世纪之交四次“准信息战、信息战”以及希特勒当年“闪电战”等等创新领域发现,所在军事领域展开的主动高级运动取得的显著战果,证实主动高级运动对后来全球军事领域被动实践产生的强大推力。也强调战争最后的胜负仍然要取决于战争的正义与否,说明人类的任何创新实践的强大作用力还是有限的,它不能违背一些基础性原则。作者为此勾画出了物质世界主动高级运动、被动高级运动、初级运动和基础运动相互作用的复杂形势图,圈定高级运动无法改变的范围,指出《第三次浪潮》有最后理念的失误。下一章,将是本书承前启后的转折章节。前17章主要从宏观方面描述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重点是通过“信息与响应”的中间环节描述这种关系。从18章开始直到全书结束,则主要是描述“人脑”这种特殊物质从哲学社科角度所看到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一系列创新思想由此出现,过程也更艰难。全球脑科学家普遍认为:研究人脑必须走全脑分析与基因分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之路,才有成效。)

 

18  钱学森前辈,我知道您在想什么!

 

中国现有哲学思想体系的另一种沉重和迟钝,还表现为不能敏感地响应现实中的深刻思想变动。哲学成了自我封闭的体系和面向古人的智慧。在高等院校里,曾经有过辩证思维的人如今则宁可放弃先进思维方法,日益增多的现代人有能力把古代宫廷文化研究到细致入微,弘扬到浸透现实,却没有能力面对“法轮功”邪教率先产生“邪乎”的响应。

知识在增长中确实存在着从有序走向紊乱的可能。人们发现2000年以前,相当数量的“法轮功”高级弟子不是别人,恰恰是专门从事思想领域工作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当CCTV第一次报道何祚庥老人较早站出来批评邪教的新闻时,笔者曾经误认为他就是一个“哲学家”。后来才知道是自然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一位搞理论物理的专家。

令人忽然明白过来,凡是从师理论物理学的学者们大脑响应条件都很优秀。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理论物理学科体系自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之后的数十年中,又先后有过至少三次打破原有框架的充实和调整,岂止是一个相对论,场理论、黑洞理论、等效真空等等,先后脱颖而出。任何事物,不进化不发展不充实,就会逐渐丧失优秀响应条件。

信息与响应,是一刻也不能离开人类的进化激素和进化基础。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合众国际社记者这样描述他:钱学森是主持研制中国洲际导弹的智囊人物。在20世纪50年代,他是一名美国陆军上校,由于害怕他回到中国,美国政府竟把他扣押了5年之久。他有着一段任何科幻小说和侦探小说作家都无法想象的不寻常经历。当时的美国海军部部长丹·金波尔评论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我们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陆军五个师。”(据《西方新闻作品选读》辽宁记者协会1979年内部资料编译)

一人抵得上五个师的钱学森,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泰斗”。许多人都注意到了,他在完成了导弹研制任务以后的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三次在《哲学研究》、《自然》和《大自然探索》上发表文章,倡导自然科学家要积极研究“思维科学”。他说:“人的思维也是物质运动。”(据1984年《自然》杂志8期)自然科学家钱学森的观点,曾经在21世纪到来之前不被辩证唯物论学者认可。1981年5月和1984年10月,他两次在人体特异功能科学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提出:“人体科学是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科学技术的重大课题”。今天,我们如果用“信息与响应”的哲学范畴来理解钱学森前辈的倡导,都能深深知道他在想什么。

他的有关人脑和人体科学的一系列前瞻性、开创性想法,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方向,即:向看不见的物质运动的前沿领域开拓,向遥远的宏观或者神秘莫测的微观领域开拓,让人与自然与社会结合的物质运动过程深入到“介质传递环节”和“每一种小细节”领域,去把大脑神经元之间相互传递的那些“介质条件”看个清楚;去把人体的所有“响应”条件探索清楚;去把人体内部接受“介质”刺激后的各种“认可”方式看个清楚;把人脑和人体的所有介质运动和信息实现方式看个清楚。最后,再把人的“意识”的整个加工过程和产生过程也都看个清楚……

这一切虽然很难,在目前条件下也未必能几天实现。但是,作为一个谙熟爱因斯坦所开创的现代物理学的专家,他已经相比中华民族的绝大多数人提前响应了那种前沿信息的召唤。

哲学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改革开放促成社会多元化以后,人们逐步发现哲学思想体系面对人类探索物质文明的科技前沿领域,如果没有不断跟进和发展的哲学智慧,所有前沿领域的科学探索以及能够带来物质巨变的科技成果,均有可能导致在思想领域演出一场可悲的“思想倒退”,并演变成为全社会性的一场难以遏制的“思想紊乱”。

是的,中国的哲学思想体系在上个世纪最后20年里,没有正面发挥出为钱学森前辈的科学倡导,助一臂之力的功效。相反,却因为自身的沉重和迟钝,造成了“科学泰斗”正正经经的开拓思想,不幸被神州角落里不断涌现的冒牌“气功大师”们所利用的惨痛局面。

由于当时的科学界,还不能从哲学的思维高度明确指出人体特异功能现象,不在于心理传感的“特异”,而在于人体或外界特殊的“信息与响应”条件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研究人体特异功能的科学家们,均习惯于把某种人体特异功能现象称之为“不经物理媒介而作用于物质的‘传感运动’”,也有称之为“超心理现象”。

这就玄了!许许多多的“气功大师”就此乘虚而入,把原本存在的、但尚未发现的介质传递条件和特殊响应条件,一应鼓噪成无任何介质传递的“超心理传感”现象。并且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地导演了无数场商业性的气功演出活动。“胡大师”由此成了气候,“张大师”由此成了气候,那个“李大师”也是在这会儿才成就了大气候。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达,所带来的近乎“神创”的奇妙成果,使得先进的东西与愚昧的东西,常常仅隔着一根头发丝的距离和差别。有时候你明明讲的是科学,也会让人感到有点玄乎,大家不敢轻信,轻信了害怕上当受骗;有时候他明明讲的是伪科学,却照样令人不敢不信,大家谁敢不信?不信就是榆木脑瓜。因为这个世界,物质文明的进展速度太让人不可预料了!

哪些是科学?哪些是愚昧?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虚假?它们都一样具备很神奇的表现。不赶新潮追时尚,上海人就说你“巴”。在人们眼里,新的就是时尚,流行的就是科学――包括流行感冒在内。

于是乎,本来相信科学的人也就很容易转而迷信无介质传递的“超级传感”,大把大把的钞票不停地殷勤地献给那些有“气”的人。自以为自己快没“气”的芸芸众生,昼夜渴望着大师们把“气”传感过来,以拯救苍生,以圆满升天。这就是发生在20世纪末中国大地上长达十多年的愚昧与科学、先进与落后交织混杂而成的思想领域大嬗变。于是有人总结说,高新科技带来的技术上的革命性令人惊喜和振奋,可是它给思想领域也带来了莫名其妙的恐惧和紊乱。

哲学家看着它们好比雾里看花,有点目光呆滞不知所措了。

所以,越是科技发达的时代,哲学思想体系越要承担起为科学创新提供先进思维方法的时代责任;越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哲学方法论越应该有更崇高的思想使命;把这两条合起来说,也就是:哲学思想也要进入当今世界物质运动的前沿领域,并积极为科学技术面对新的开拓领域,去提供新概念和新范畴,去大范围启迪人的创新智慧。

再回到钱学森前辈倡导研究人脑和人体科学话题上来。虽然哲学家们不可能像劳动再造人类时期的科学家那样,也去研究脑创伤部位引起的功能变化,来给大脑的语言区、运动区、思维区定位,然后创立个“大脑定位学”;也不可能像澳大利亚人脑专家艾克尔奇那样,去使用微电极刺激神经元以产生种种信号,然后又创立个“突触学”。

但是,哲学体系完全能够通过科学领域的最新发现与突破,去寻求物质运动表现在宏观或微观领域中的新的物质运动概念,并把它提升为具有普遍科学意义的哲学方法。比如,对艾克尔奇所研究的人脑“突触学”,人们如果用“信息与响应”的哲学范畴来分析,则可以看到它所揭示的物质运动现象,恰恰是人体神经树突、轴突以及大脑神经元之间的介质传递与链接环节。

在这个星球上,我们能用肉眼看到的和不能看到的物质世界里,所有物质运动现象――不论是原因还是结果,不论是情节或者细节,均没有不能为哲学方法所概括所容纳的物质运动现象。

钱学森前辈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力倡导,既是对科学技术面对微观领域的开拓思想,也是哲学面对物质世界“环节”和“细节”运动规律的思想挑战。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方式是比其他运动方式更复杂、更曲折、表现物质运动规律更丰富的哲学领域。它的一般运动流程主线如前所述:

 

响应信息―认知动机-行为动机―创新实践―认识―再响应-再动机―再创新实践―再认识

 

这个公式,既是物质高级运动循环也是认识论的专业大循环之一。

在这个流程主线中首先应该分析的是:人的“响应条件”与人的“认知条件”的关系是什么?其次,应该分析“响应”与“意识”的关系又是什么?然后,才能进一步理解认知动机的形成。笔者认为,人的响应条件所揭示的恰恰就是人脑和人体在其微观领域中的物质运动――即“信息与响应”所包含的各种介质传递与链接现象的基本规律。它也是针对促成人的“意识”产生的那些无数介质运动环节的哲学概括。

过去的哲学思想体系对“意识”的概括被直接认定为“人脑的机能”(太简单了一点)。其实“意识”是人体(包括大脑)在完成“信息与响应”的各种介质传递和链接之后的结果。它不仅包括人脑的机能,同时包括感官在内的各种响应条件。“意识”形成的关键条件是涌现出了有别于动物的“概念反映”――即脑生化物质的存储和新的介质链接并具有对应物指向的知觉反映。因此,把人的响应条件从意识产生过程中单独提炼出来,有利于辩证唯物论的发展。

让我们先看看人的响应条件与认知条件的关系揭示了什么?

人的响应条件,与有机物、无机物、植物、动物的响应条件,在其物质与自身属性的关系上是一样的――它是个什么物体就具备什么响应条件。凡是物质都有自己的响应条件,这种响应条件在与对应的介质传递相遇时,肯定会产生某种反应或表现出一种对介质刺激的“答应”方式――也叫吸收某种信息刺激并且感应自我体系的链接方法。

不同的是,人的响应条件不仅比其它物质高度灵敏,而且具备丰富多彩的响应能力。表现为:在与外界运动介质传递的链接上,它有功能各异的感觉器官合成千变万化的响应条件;在与体内运动介质传递的链接上,它有各路神经、血脉递质以及微电流循环系统响应,有灵敏的大脑神经元随时接受各路介质刺激的信息接收、存储与重组功能。

由于人的所有响应条件均可以通过体内介质传递来与大脑接通,并最终实现对信息刺激达到生化物质条件的记忆和思维响应目的,因此又认为:人的认知条件的物质构成,也就是运动介质通过刺激人体产生各种响应,然后链接体内新的介质传递,直到大脑神经获得知觉反映的全部介质运动环节所构成的物质条件。这,就是人的基本认知条件。

比如:如果少了耳膜的响应条件,大脑就会缺失声音的记忆存储;如果没有视网膜的响应条件,大脑就会缺少映象的记忆存储。人的意识不仅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整个人体响应条件对外对内相互链接而产生的结果。因此,人的认知条件必须是人体响应条件的总和。

在这里,感官功能对外界和体内信息的响应,构成了认知条件的第一介质运动环节;体内神经、血脉通过响应感官信息并传递生化介质,构成了认知条件的第二介质运动环节;大脑神经元响应体内各种信息刺激并相互感应,构成了认知条件的第三介质运动环节;脑神经元之间相互响应的突触链接机制,构成了认知条件的第四介质运动环节。

因此强调:认知条件与人的响应条件几乎是同一概念。不同的是,认知条件是专属于人类这种物质所拥有的完整而精密的信息与响应系统,而不是其它物体的信息与响应系统。人体包括人脑的响应条件,不论自身是否曾经通过感官发生过明显感觉,抑或是根本没有任何感觉(遭遇基本粒子的辐射是无感官感觉的),但是,只要大脑神经元响应过某种介质传递,并促成了脑神经生化物质积累,就一定能促使某种新的响应条件形成,或某种旧的响应条件的损失,同时又反映在不同人今后的不同敏感方向中――这时候,不论你能不能找到现实的根据,也应该承认:过去就已经有过这种“信息与响应”的微观物质运动曾在自己身上不知不觉发生过、积累过、形成过。

现代科学技术可以证实,人的认知条件的物质基础就是“信息与响应”所涵盖的介质运动环节,且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目前,西方科学家已经掌握的脑神经元之间的介质传递包括20多种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促肾上腺素、R-氨基丁酸、各种内啡肽等,这些物质信息,在被作为神经介质传递时,既可以称为“神经递质”,也可以称为“神经信息”。据说上述某一种信息条件过多或过少,就会产生要么幻觉,要么狂躁,要么忧郁等等心理现象。

可是,这样的理解仅仅是掌握了人的认知条件的基本层次。再看看第二个层次:响应条件和认知条件的物质积累过程。介质运动和传递对任何响应物都存在两种刺激结果,一是有害刺激(积累),二是有利刺激(积累)。

植物响应太阳的光粒子信息刺激后,它会迅速生长;而如果响应了大气污染物的介质传递,就会抑制生长,甚至死亡。人脑在响应由体外到体内的介质传递后,也会出现上述两种可能。一是促进大脑神经元向有利方向发育和生长,二是对大脑形成不利刺激、或引起障碍性伤害。比如,对正在发育的儿童们来说,脑神经如果经常响应有利矿元素和维生素的信息刺激,大脑发育的动力就十分充足,孩子就会聪明活泼地生长起来。如果脑神经响应了有害药物的化学成分刺激,可能不知不觉就变成傻瓜。

现代科研成果一再证明,上述物质高级运动方式所发生的一系列“信息与响应”现象,首先导致的是微观领域中直接关系到认知条件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西方医学界研究证实,新生儿在出生后两月内,大脑结构和细胞数量人人大致相同。刚刚出生的婴儿,脑电波并不十分活跃,与成人熟睡和麻醉时的脑电波相同。但是,经过此后短短数月在不同的外界信息刺激条件下,大脑则开始发生不同功能的迅速发育和成长。

在婴儿大脑发育的这段时间里,体现为响应条件或认知条件被改善或增进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动物实验表明,凡是经历过人为动作训练等密集外界信息刺激的动物,其脑神经细胞的酸性蛋白质要增加,核糖核酸含量和成分也会变化。有人把同一窝刚生下的白鼠进行分组实验:一组养在常规环境中;一组养在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环境下,还有一组养在被与外界隔离的环境中。结果发现,生活在丰富多彩环境下的白鼠脑体积增大,脑细胞核增大,脑皮层增厚,突触链接增多。显然,这正是老鼠们“变聪明”的物质基础。

由动物推及到人,人的认知条件的完善和发展,除了人类大致相同的DNA遗传信息奠定基础外,其次便是人脑“后天”响应了体内外不停顿的介质传递和链接所积累的生化物质功能。可见,人的认知条件的形成和提升,是先天响应遗传信息和后天响应信息刺激,推动了体内脑内生化介质的运动和传递,并转变成大脑生化物质的变动、增进、积累、生长和习惯性介质链接机制的形成,所奠定的人脑物质基础。

这个基础最终会促成钱学森所指的:物质的“思维运动”。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