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民视点七十八
人民的事情人民办
CMMB发力奥运,搞得京城“洛阳纸贵”。没有接触过CMMB的人,喜欢怀疑、议论、挑剔,但是,一机在手,打开瞧瞧,顿时语塞。谁也没有想到CMMB的技术如此之精益,成本也是如此之低廉!
有关心手机电视标准之争的媒体朋友向我提及,面对CMMB如此强势,那个即将发布的“推荐性国标”怎么办?我说,幸好当局没发,一个归属不清、技术条件不明、既没有行业支持、又缺乏产业规模的专利,如果强行推出,不是要闹国际笑话吗?奥运一开,所谓的“国标大考”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事实胜于雄辩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当下舆论关心的焦点,早已经不是CMMB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这么一个好东西,如何尽早尽快向社会推广普及的大问题。
言及尽早尽快向社会普及,又有好心人出来担心,广电向来有系无统,缺乏电信系统的市场服务和推广营销经验,如果不与中移动之类的强人合作,普及无望;也有人担心,CMMB与TD两个系统之争势必影响到CMMB的将来,最典型的实例就是工信部的一位副部长说过,尽管TD与CMMB合作了,那也就是仅仅为了奥运的一时之需,奥运之后入网大门依然紧闭。这个谈话,让无数CMMB粉丝伤心不已。然而,笔者听到这些说法,只是感到好笑。恶吏无脑,这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
CMMB既然是一个好东西且TD有求于它,为何不让它入网?没有任何拿得出台面的理由,左思右想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CMMB太强,TD太弱,如果让CMMB横冲直撞,TD还有希望吗?相关部门为了这个TD,前后花了数百亿,眼下还准备搭上中移动耗上数千亿,遗憾的是,核心技术依然问题多多,而且组网成本相当昂贵。我猜那位出言不逊的官员,其实内心是充满矛盾和焦灼的。技术背后的产业竞争是何等残酷,机关算尽,到头来反误了卿卿性命。
再说需要依靠中移动之流向社会推广的问题。八十年代,电视已经进入家庭,而电话珍稀得不行。九十年代有了大哥大,开始是模拟的大砖头,还配有整天吊在腰上的BB机,后来一声令下改成数字,无苦可诉无理可言。数十年为中移动之用户,只是任由其宰割的羔羊。看看那个双向收费,走遍全世界都没道理就是中移动有道理。如果把CMMB的普及交由中移动处理,怎一个惨字了得。
究其原因,我认为广电不同于通信,最大的不同在于根本属性之不同。CMMB既然属于广播媒体,自然就带有广播的根本属性,这个根本属性在中国必然带有以下三个特征:其一、产品或者服务始终把最多数的人群视为服务群体;其二、产品和服务以最快的速度普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其三、产品和服务以最为廉价的价格应市提供。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社会服务,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为国家填平信息鸿沟。经历了今年的雪灾和大地震,许多人明白了,我们的国家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之多,必须有一个可以承载社会信息服务的媒体,灾难和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能用最快速度传递出去,这正是CMMB的功能作用。我想,如果今年的雪灾地震,手中能有CMMB通告灾情,可以减少多少损失。这正是广电作为媒体机构与一般商业机构的分水岭。
既然CMMB技术成熟,功能属性清晰,那么,依靠谁来推广普及它呢?商业机构受制于利益最大化的动机,研制出来的东西必然进行专利保护,通过专利享受利益,继而开发高端产品,逐步向中级产品、低级产品过渡,这就是市场经营的“撇奶油”策略:层层撇油,从而达到利益回收。如果采用这种做法,CMMB何时见得天日,鬼才知道。
想想当年广电的起步好了,五十年前中国电视开播,当年只有二十台接收机。然而,信号一发,终端厂家纷纷赶来,一个巨大的产业自然形成。八十年代有四级办台,九十年代有四级办网,涉及千千万万之人利益,动员千千万万之人参与,这就是最好的办法。当诸位翻阅这份杂志的时候,150个城市的广电就要启动CMMB组网工程,接着就是333个城市整装待发。
手机电视落入广电手中,不是社会高尚人士奢侈品而是劳动大众必备品。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