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缺"什么?--心的管理之道


中国企业家"缺"什么?

  --心的管理之道

  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至于是否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的世纪,却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悲观的:中国人不争气,丢掉自己的民族精神,崇洋媚外、邯郸学步,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大潮中迷失自我,错失民族复兴的良好契机,再次陷入百年前的屈辱历史;另一种是积极的:中国人从近两百年的"西化"逆流中觉醒,重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文化,重新塑造中华民族之魂,重新从思想文化深处真正站起来,引领人类未来文明走向和谐。如何避免悲观的前途,促成积极的前途,需要一批能承担、有觉悟的中国脊梁!他们是谁?他们就是当今活跃在中国经济文化一线的--中国企业家。

  中国企业家,应时代需要而生,任重而道远。他们大多没有多高学历,可是他们在实践中锻炼了智慧;他们大多没有多少政治权力,可是他们带领着一个团队;他们大多创造了相当的财富,可是他们仍在向着更高的事业奋斗。在经济上,他们是一批"先富起来的人";在文化上,他们正在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学习热潮;在政治上,他们积极要求进步。为了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还"缺"些什么呢?

  缺"资金"吗?

  经常听到一些企业家抱怨:我们现在什么都不缺,就是缺钱、缺资金。有了资金,我们就可以如何如何,就可以做大做强。保障企业发展的资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没有资金,或者资金流动不畅,如同人没有了血液,的确存在生命之忧;有了资金,甚至有了多余的资金而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对企业的破坏作用更大。许多"巨无霸"企业的灭亡,不是在资金短缺的时候,而是在资金充盈的时候,譬如德龙的倒塌;许多中小企业的夭折,不是在资金不足的时候,而是在投资过多的时候,譬如民营企业二次创业。

  资金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过犹不及。真正健康的企业,资金永远是不够用的,所以需要永远造血,永远输血。造血就是培养赚钱机制;输血就是创建融资渠道。资金就是在流入和流出的运动中创造价值的。当我们看到资金短缺时,看到的只不过是现象,真正的原因还在背后。中国企业家其实根本不缺"钱"!

  缺"技术"吗?

  有报道说,中国所有企业一年的专利申请总量,还不抵韩国的一家公司。中国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成了国家领导人头痛的问题之一。汽车业,缺乏核心技术;电信业,缺乏芯片技术;制造业,缺乏精密技术;服务业,缺乏管理技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分工中,越来越扮演者"世界工厂"的角色。中国企业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世界市场上挣着"血汗钱"。中国企业家看起来的确缺"技术"!

  然而,技术的落后,仍然不过是表象。技术是由人来掌握的。二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他们在技术上也是相当落后的。日本制造的产品,等同于"低劣产品"。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强国。日本崛起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日本人相当重视购买国外的先进技术。他们在这方面,处心积虑,舍得花钱。中国企业家为什么不学习日本人,不怨天不尤人,老老实实向先进国家学习和借鉴。

  中国人在六十年代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都能制造出"两弹一星"。如果有了这种精神,还有什么技术问题,能够难倒中国人呢?中国的落后,绝不是落后在技术上;中国企业的落后,也不是在技术上。那么,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缺"管理"吗?

  有些企业家认为,中国企业的问题,就是个管理问题。中国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太低,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遗憾的是,许多企业家不仅未能从管理课堂或书本上,找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金钥匙,反而将聪明的头脑套上了教条主义枷锁;不仅未能搞好企业,反而把企业带进了死胡同。管理,本来是简单的学问,无非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经一些管理学者忽悠之后,企业家似乎不读一个博士头衔,就不懂管理,简直可笑。

  另有些企业家,他们不想在经营实践中探索自己独特的管理之道,总是幻想有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秘诀,只要掌握了"秘诀",就可以坐享"管理"的成果。他们简单地认为,欧美企业的成功,就在他们管理的先进。掌握了他们的管理方法,就能取得与他们同样的成功。他们甚至梦想找到一套实用的办法,一劳永逸地把员工"管理"好,以便自己从"工作"中解脱出来。这种对"管理"的迷信,常常生出意想不到的恶果。

  实际上,当我们认真地研究中国企业家和他的企业的时候,我们会再次发现,所谓缺"管理",也不过是一种表象。管理的理论脱离实际,管理的体系人为的僵化,管理的决策脱离群众,管理的经验难以借鉴和超越,管理的制度和流程不能执行等等问题,都是管理之外的问题。期望通过"管理",而不是通过"人"来解决企业的问题,是不可能真正成功的。

  缺"人才"吗?

  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矛盾,一直普遍存在。企业家们忙碌的原因之一,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职业经理人。一方面,中国还没有形成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值得忧虑。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中国企业家常常缺乏好的帮手。许多企业家财富的原始积累,完全靠一己之智、一己之力。有了第一桶金后,以雇佣方式招聘了许多员工。这些员工如其说是企业的员工,不如说是老板手和脚的延伸,没有独立意识和创造精神。

  企业家缺"人才",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从内心深处,不重视人才。他们认为有钱就有一切,人才不过是"金钱"的奴隶。其二,虽然重视人才,却不知道如何发现和培养人才。没有"伯乐式"企业家,就不可能发现真正的人才。第三,不能留住人才、发展人才。他们认为企业就是一个赚钱的机器,人才也是用来赚钱的,把"经济目标"凌驾于"人才发展目标"之上。他们不注重自身品德的修为,简单地用权利驾驭人才,当然不可能吸引真正的人才。

  如此看来,所谓"人才"之缺,不也是一个表面现象吗?

  缺"环境"吗?

  当今中国有个"筐",什么问题都能装。这个"筐",就是经营环境。许多企业家动不动就抱怨经营环境。什么诚信危机啦,什么集权的官僚体制啦,什么不健全的市场机制啦,什么不正当的竞争啦,什么不规范的法律法规啦,等等。这些问题的确有,但毕竟是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企业家把问题归结于外部条件,是一种懦弱无能的表现。实际上,很多企业家恰恰是在这个所谓不好的环境下,找到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说到环境问题,是问题,又不是问题。再差的环境,也有它的生机;再好的环境,也有它的死穴。市场发达、法制完备的美国,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企业破产;重农轻商的古代中国,也能孕育两百年繁荣昌盛的"大盛魁"商号;即便是经常被人诟病的计划经济时代,也能产生像大庆油田那样优秀的企业。所以,环境对于弱者来说,永远是个问题;对于强者来说,永远都是机会。

  中国企业家实际上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环境里。在这个环境里,旧的游戏规则已被打破,新的游戏规则又尚未建立,天下大乱,正好创业。

  心在哪里?

  我们寻来寻去,中国企业家似乎什么都不"缺"!然而,对比中国企业家与外国企业家,对比当代企业家与古代"企业家",总觉得当代的中国企业家"缺"点什么?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停止向外寻求的步伐,反求诸己,答案实在是再简单不过--"心"的缺失。

  中国企业家一切问题的根源,其实都在"心"上。因为缺"心",所以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毒害消费者;因为缺"心",所以才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地赚钱;因为缺"心",所以才污染环境、透支未来,竭泽而渔;因为缺"心",所以才把人当机器管理,走着早已不得人心的封建主义或者低级资本主义路线;因为缺"心",所以才在混乱的环境中苟延残喘、破罐子破摔;因为缺"心",所以才不重视技术、不重视质量、不重视品牌、不重视信用;因为缺"心",所以不能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不能壮大队伍,把事业做大;因为缺"心",所以对中国的教育问题、医疗卫生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等等社会问题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企业家带领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就在于找回失去的"心"。心的管理之道,才是引领中国企业家走向成功的正确道路。所谓"心的管理",就是三"心"的管理:发心、正心、用心。发心,是起点,也是终点。发心代表着使命,代表着方向。有了发心,才有了意义。正心,就是坚持当初的发心。正心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发心是容易的,正心却不容易。用心,就是依靠智慧,化解前进途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借用佛教"戒定慧"三学之说,发心之时,贵在一"戒"字。任他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企业家不能有太多的贪欲,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心途中,贵在一"定"字。任你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企业家不能轻言放弃。用心方法,贵在一"慧"字。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企业家有此三"心",何愁无往而不胜?

  失在"用心",不能安身立命

  中国企业严重短命的直接原因,就是他们的经营者非常的不"用心"。不"用心"的经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不会思维,尤其不善辩证的思维,经常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看不到事物的另一面;其二,不注重平衡。左与右、进与退、个人与集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精神与物质等等,长期处于失衡状态而不自知。其三,缺乏战略思考。为了达到目的,没有一个统筹的安排,走到哪里算哪里。第四,忽视细节。只求完成任务,不求精益求精。第五,对于环境的无知。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不用心的经营,常常是"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非常危险。

  企业家不"用心",事业很快就会失败,根本无法安身立命。

  失在"正心",不能成就大业

  但凡有一些成绩的企业家,都是相对比较"用心"的。能否取得更大成绩,就要看他能否在关键的时候"正心"。许多企业家失败在"正心"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事业的前途虽然光明,可是发展总是曲折的。在经营遇到重大困难的时候,譬如市场下滑、销售受阻、恶性竞争、资金链断裂、高管人员背叛等,企业家能否坚守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的选择,坚持自己的道路,成为衡量他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企业家如果在这一时刻选择了放弃,他就永远也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因为所有的大事业,都会面临大的苦难。而解决困难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坚持"的精神。

  没有精神,不能"正心"的企业家,不能算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因而难以成就大业。

  失在"发心",不能觉悟人生

  失在"用心",不过小败;失在"正心",还有希望;失在"发心",才是真正的大败,没有希望!20世纪,毛泽东与蒋介石的较量,蒋就输在"发心"上。他们都很"用心",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也都能"正心",坚持着自己的方向。不同的只是,蒋介石有他的"蒋家王朝",而毛泽东却是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发心"是制约企业大发展的最根本因素。中国企业家存在普遍的"发心"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关于企业经营的目的问题。许多企业家认为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或者说利润最大化。实际上,看看世界级的企业家和中国古代的大商人,我们会发现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心,他们在追求经济利润的目的之上,还有更加根本的目标。他们有超越金钱之上的追求--正是这样的"发心",引领着他们完成了伟大而崇高的事业。中国企业家应该从"赚钱"的狭隘视线中走出来,发现更加广阔的天空。

  "发心"错误,南辕北辙,贻误终生,后悔莫及,不能不慎啊!

  中国企业家找到了"心",就什么都不"缺"啦!

  (文/黄东涛,2007/07/03本文应《清华继教》特邀而作)